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30 15:44
侯齐
1958年9月27日,在黄河上游的甘肃省永靖县,随着隆隆的开山炮响,刘家峡水电站破土动工。这座矗立在母亲河畔的“水电明珠”,历经67载风雨洗礼,从规划蓝图到巍峨大坝,从“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到新型电力系统支柱,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如今,碧波万顷的水库映照着蓝天白云,轰鸣的发电机组传递着绿色动能,两岸青山诉说着生态奇迹,这里不仅是水电事业的里程碑,更是镌刻奋斗与创新的史诗丰碑。
鸿猷初展:从蓝图擘画到坝起山河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共和国面临能源短缺与洪涝灾害双重挑战。黄河上游虽蕴藏丰富水能,但峡谷险峻、地质复杂,外国专家断言“在黄河上建大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建设者们偏要向“不可能”宣战。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刘家峡水电站被列为首个重点工程。
1958年9月27日,数万名建设者集结刘家峡,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肩膀扛运物资,用双手凿穿山体。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汽车人拉肩扛,没有技术边干边学。山上山下红旗招展,镐起锨落挥汗如雨,建设者们凭着一股劲、一股气,战胜重重困难。1960年1月1日实现黄河截流,1969年4月1日首台机组投产,1974年12月18日五台机组全部运行,1975年2月4日电站胜利建成。这一系列奇迹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精神,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设过程中多名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青春永远定格在黄河岸边,铸就了红色丰碑。
作为新中国首个自行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创造了混凝土重力坝最高、单机容量最大、电压等级最高、输电距离最长等七个“第一”。这四个“自己”和七个“第一”,是几代中国人的骄傲,是征服自然的巍巍丰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是西北工业基地的“动力心脏”;改革开放年代,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能源引擎”;新时代,它更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之“生态卫士”。
黄河交响:从治沙破题到科技突围
作为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其中洮河泥沙占刘家峡水库入库沙量的31%。这些泥沙威胁电站寿命,影响发电效率。面对世界级难题,刘家峡水电厂工程师用智慧书写传奇。
1972年汛期,该厂观测员蒲乃达发现大坝底孔冒出浑水而水面清澈的奇特现象,揭开了“异重流”排沙技术的序幕。经过观测思考,他意识到含沙量大的水体因密度差异会潜入清水下方流动。这一发现为治水排沙提供全新思路——当“异重流”到达坝前时开启泄水道底孔闸门,实现多排沙、少耗水。1973年至1989年,刘家峡水电厂进行“异重流”排沙60余次,排出泥沙1亿多吨,减缓淤积速度,减轻机组磨损,为中国水利工程调水调沙奠定了科技基础。
随着时间推移,洮河泥沙治理难题仍存,洮河口排沙洞及扩机工程应运而生,创造性实现“一洞两用”——清水发电、浑水排沙,提高水能利用率和调峰能力。工程建设面临大直径、高水头、厚淤积等复杂地质条件,加上高空作业、立体交叉施工等多重风险,难度陡增。但建设者严格落实安全管控,确保工程稳步推进。
2015年9月6日,洮河口水下岩塞爆破成功;2018年8月,工程全面建成投运,2台1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电站。投产后,刘家峡水库“异重流”时段排沙比从60%提升至95.3%,彻底解决了泥沙淤积和机组磨损问题。这项工程不仅体现了创新智慧,更展示了我国水利工程实力,为黄河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绿电先锋:从主力电源到“双碳”砥柱
在保障黄河生态安全的同时,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积极服务“双碳”目标,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力量。作为西北电网的“调峰利器”,承担着顶峰保供和保障电网安全的重任。
2021年以来,甘肃新能源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风光无限”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风、光是一种气候资源,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新能源发电午间大发期外送能力较大,早晚高峰外送能力较小,尤其在晚高峰且外送合同电量大、风电出力较小时,电力平衡紧张。
“这是刘家峡水电站出力曲线,从清晨突然高开高走,到接近中午时快速回落。”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运行分场龙腾指着监测大屏解释道,“这是我们弥补全省风光电早高峰外送能力较小的缺口,腾出新能源午间大发期外送能力较大的空间。”刘家峡水电厂的出力曲线,与河西新能源的出力曲线恰好相反,两者的波动曲线恰好形成一个横向的“8”字,一路向前。
2025年上半年,刘家峡水电厂机组开停机2829次,比去年同期多1045次,每次需进行60多项操作。面对挑战,电厂强化安全管控,完善低水位顶峰保供措施,确保机组在早晚高峰时应开尽开、随调随启。
“紧盯‘双碳’目标,甘肃新能源装机规模增加,我们将勇担调峰电源重任。”刘家峡水电厂党委书记赵宇冰表示。该厂将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助力甘肃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山河焕彩:从工程治水到生态长卷
站在大坝远眺,南北两山郁郁葱葱,百万株树木守护母亲河。半个世纪前,这里曾是“红山白土头,沟壑遍地走”的荒芜之地。建厂初期,大坝两岸地质疏松,生态环境脆弱。
“我的工作往小了说是种树,往大了说是保护母亲河。”原绿化班老班长赵建江见证了两山变迁。在特殊地质条件下植树,需精准把控水量——水少树枯,水多滑坡。老赵走遍绿化区的沟壑,熟悉每棵树的生长情况。
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刘家峡水电厂累计植树超100万株,绿化面积3382亩,削平6座山头,填平数十条沟壑。企业8次荣获国家和省级绿化造林先进单位称号。如今南北两山四季如画,成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在守护水质方面,刘家峡水电厂构建“监测、保护、治理、打捞”四位一体体系。2018年起投入800余万元购置机械化打捞船,年均清理漂浮物15000立方米,建立快速联动机制。
生态的改善带来环境与经济双赢,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红嘴鸥翔集黄河,游客驻足观赏。依托优质生态,黄河三峡旅游区蓬勃发展,带动1.5万余人就业,旅游收入稳步攀升。水库周边游船经营者孔师傅说:“环境好了,候鸟安家,去年我的6艘游船收入10万多元。”
2021年6月,刘家峡水电厂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成为刘家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亮丽名片。刘家峡水电厂厂长魏宁表示:“要做黄河生态保护‘排头兵’,让母亲河永葆生机。”
站在新起点,刘家峡水电站将继续勇立潮头,践行“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的承诺,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这座“共和国水电长子”,正以碧水安澜的丰碑,续写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