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社会责任

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电力吉林台公司:守护天山鱼跃的211万次心跳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3 15:58

王秀琴

  在新疆伊犁喀什河上游的萨里克特水电站库区边缘,海拔2700米的高原腹地,一场意义非凡的“生命接力”正悄然上演。9月16日清晨,国家能源集团新疆电力吉林台公司的30余名志愿者,小心翼翼地从运输车上卸下装满鱼苗的白色保温箱——暂养袋中水花微溅,数十万尾珍稀斑重唇鱼苗跃动不已,它们即将回归伊犁喀什河“母亲”的怀抱,开启新的生命旅程。

  这已是吉林台公司连续第16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自项目启动以来,已有211万尾精心培育的濒危冷水鱼苗,从这片高原库区顺流而下,游向更广阔的天山深处。16载寒来暑往,每一次生命的跃动,都深深镌刻在雪水深处,见证着国能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信念。

工作人员捕捞待放流的鱼苗。

  清晨3点,当唐布拉草原还沉睡在薄霜与寒气中时,吉林台公司伊犁喀什河流域鱼类增殖站已是一片繁忙景象。蓄水池中水花翻涌,工作人员手中的捞网起起落落,一尾尾银光闪闪的鱼苗被精准捞入暂养袋。“一袋一百尾,误差不能超过三尾!”“氧气浓度调到5.8!”负责质检的老杨反复叮嘱,每一个细节都关乎鱼苗的存活与健康。注水、标记、充氧、封口,整套操作行云流水,尽显专业与严谨。

  上午11点,志愿者们带着满载鱼苗的保温箱抵达喀什河边。公司资深环保专员沙文军一遍遍叮嘱:“别急,再稳一点!”他俯身靠近暂养袋,双手浸入刺骨的冰水中,轻柔捧起几尾鱼苗。凝视着掌心跃动的生命,沙文军眼中闪烁着十六载光阴的沉淀:“从最初简陋的培育池,到如今科学规范的循环水系统,看着这第211万尾鱼苗即将入水,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回家的路。”话语在凛冽空气中化作温暖白气,道出了吉林台人十六年的坚守。十六年来,他们从零起步,用执着与专业,在天山雪域深处浇灌出一条生生不息的“生命通道”。

志愿者为鱼儿搭建的“生命通道”。

  鱼苗入水的瞬间,是整场活动最动人的时刻。志愿者们分成两组:一组将一盆盆活泼的鱼苗缓缓倾入伊犁喀什河的激流;另一组利用自制“传送带”,让鱼苗如流动的汞线般顺滑入水。无数细小的银色生命甫一接触冰冷河水,便瞬间迸发生机,奋力摆尾,带着新生的勇气汇入碧波深处。岸上,相机快门的“咔嚓”声与志愿者的欢呼交织,成为高原上最动听的生态乐章。

  岸边,年逾七旬的哈萨克族老人沙勒克江・依明拄着拐杖,目光紧紧追随着远去的鱼群。作为这片草原变迁的见证者,他感慨道:“河水记得一切。这些年,年年都见你们来放鱼苗,河水里的‘银色影子’确实越来越多了。鱼儿回来,河就有了灵魂。”老人的话朴素真挚,道出了十六年守护最珍贵的回响——生态的脉搏正在复苏、愈发强劲。

新疆电力吉林台公司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为了这份守护,吉林台公司持续深化与新疆水产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人工繁育技术不断突破。一尾鱼苗的旅程背后,是工程师们日夜监测水温、溶氧与流速的辛勤,是精心调配营养饵料的匠心。从鱼卵受精到幼鱼开口摄食,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无数精细的刻度与无声的守护。

  群山无言,却见证着守护者年复一年俯身;碧水长流,吟唱着生命绵延不绝的赞歌。新疆电力吉林台人的双手,十六年如一日,在天山雪域托起的不仅是一尾尾珍稀鱼苗,更是国能人在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征程中的生态担当与赤子情怀。这份守护,如同伊犁喀什河源头不化的冰川,将永远清澈、永远奔流……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