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23 10:29
朱育毕
9月17日,贵州凤凰山麓,百年学府遵义师范学院迎来又一批新生。来自贵州威宁县火箭村的赵云凤开心地在新生打卡处拍下一张幸福感满满的照片,开启了全新的大学生活。
“大哥哥大姐姐们,我已经开始大学生活了,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一路走来不孤独。”赵云凤向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贵州公司的志愿者们报了个平安。
威宁的风,总裹挟着草海的潮气与松林的清冽,掠过百米高的风机塔筒时,留下低沉而温柔的轰鸣——这是家乡的声音,赵云凤记了八年。
2017年冬天,龙源电力大海子风电场的邓宽俊和罗涛走进威宁县海拉镇火箭村包谷地组,义务为村里检修电路。在赵云凤家的老屋前,他们停住了脚步:风从墙缝里钻进来,发出呜呜的响声;走进屋内,四年级小学生赵云凤正借着微弱的灶火,用冻得通红的手一笔一画写字,作业本的边角早已磨烂。因原生家庭破裂,她和妹妹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家庭条件十分窘迫。
“那双手,我一直忘不了。”邓宽俊后来回忆,“那么小的孩子,手上全是冻疮,却攥着铅笔不肯放。”两人掏出随身携带的工具,给老屋重新拉了电线,换上更亮的灯泡。当暖黄的光第一次填满整间屋子时,赵云凤对他们露出了缺了颗门牙的笑容。就是这个笑容,成了这场爱心接力的起点。
当捐资助学的倡议刚被提出时,龙源电力贵州公司的刘云飞正爬下风机检修平台,安全帽上还沾着草屑;金松在巡检路上低头记录着巡视数据;朱育毕在办公室整理资料,瞥见“为爱行动”微信群发来的消息——大家纷纷按下转账键,备注里满是“云凤,加油!”的鼓励。刚入职的大学生吴育榜转账时特意附言:“我也是山里走出来的,知道这份帮助有多重要。”
“25元到50元,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这份爱心从没断过。”郭占恒站在调控中心的大屏幕前,手指划过威宁区域闪烁的风机光点,声音里满是笃定。党建部负责人王芳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泛黄的爱心台账,第一页是2017年46个签名,如今已陆续添上了许多新笔迹。针对赵家姐妹俩,公司分别发起持续性志愿捐款活动,每一笔账目都记得清清楚楚。
2025年盛夏,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飞抵火箭村那间曾经漏风的老屋——那个曾借着灶火亮光写字的小姑娘,终于迎来人生的重要时刻。“云凤考上大学了,咱们得继续帮她一把!”没等赵云凤开口,龙源电力贵州公司的微信群再次沸腾。戴朝辉转来200元,附言“祝姑娘前程似锦”;朱育毕捐出300元,备注“希望路越走越宽,越来越好”;吕雄的200元里写着“祝妹妹一帆风顺”……那些握过扳手、爬过塔筒、测过风速的手,把对大山孩子的牵挂,一笔一画写进了转账备注里。短短两天,47笔捐款凑齐10000元,足够覆盖赵云凤一个学期的所有费用。
当龙源电力贵州公司的周宏斌和同事们带着捐款与书籍走进赵云凤家时,奶奶捧着录取通知书抹起了眼泪:“要是没有你们,这娃早就去打工了。”爷爷摸索着通知书上的字,反复念叨“值了,值了”。周宏斌蹲下身安慰老人:“云凤是我们大家的亲人,只要她需要,我们会一直帮下去!”
赵云凤抱着大家捐赠的助学金和书籍,脑海里不断闪回八年来的一幕幕。“等我毕业回来,也要像你们一样,帮山里的孩子。”她的声音带着些许颤抖,却格外坚定。
风又吹过草海,风机叶片缓缓转动,将风能转化为电流,点亮贵州的群山。龙源电力贵州公司的一线风电人,用八年坚守把爱心转化为另一种“光”——它照亮了赵家姐妹的求学路,也照亮了企业回报社会的初心。这不仅是一群人与两个孩子的温暖约定,更是一家企业与一片土地的深情相守,是清洁能源之外,更动人的“能量传递”。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