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9-03 16:23
重塑生态价值 奔涌共富活水
——国网浙江电力助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黄琳
夏日的浙江安吉余村,绿竹苍翠、荷香清幽、处处皆景。一块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矗立在青翠之间、流水之畔,格外醒目。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落地生根的第20年。二十载春秋更替,浙江始终以这一理念为指引,聚焦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绿色已然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底色。在能源领域,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电力”)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向“绿”谋变、向“新”而行,驱动社会生产生活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浙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因绿而兴 激活经济发展动能
大自然的价值历来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对象。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空气等自然要素尽管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交换,不构成价值来源”。马克思则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不直接创造价值”。
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的代价日益显现,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正一步步伤及人类自身。与此同时,人类对大自然的关注也开始超越以往任何时候。
20年前,面临要“钱袋子”还是要“绿叶子”,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余村人作出了抉择:关停矿山、复绿整治、治理污水、发展白茶等特色产业。实践证明,绿色发展不是“钱袋子”与“绿叶子”二选一,而是共生共荣。
如今,安吉白茶已成为农业的支柱性产业,2024年产量有2420吨,一年产值将近38亿元,全产业链产值将近70亿元。其中离不开电力的支撑。当地供电公司推动白茶核心产区黄杜村茶农和茶企合计购买绿电272万千瓦时,实现了全村电炒茶全绿电供应。
产业的绿色化发展,正让“生态美”与“产业兴”实现有机统一。这样的统一,不止在安吉。
湖州市长兴县是以蓄电池、纺织业闻名的“中国制造百强县”。如今也通过全产业链重构、能源结构重塑,蹚出了一条“含绿量”和“含金量”齐升的发展新路。
长兴诺力电源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的企业,因其生产特性,一直以来耗能较高。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碳效工程师”钱心晖经常走访该企业,为其出谋划策。通过“光伏+储能”模式让企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企业绿色智能生产线投入后,预计综合能耗可下降33%。
在浙江,有一群像钱心晖一样的“碳效工程师”活跃在工业企业里,通过分析用能设备、测算用能流向,为企业量身打造“降碳良方”,目前已累计为浙江省4.9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如今,能源电力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案例比比皆是:由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参与建设运维的全国首条市场化、规模化的宁波—义乌新能源重卡运行线路于今年4月“开跑”,首批投放300辆纯电动集卡,可年减少碳排放4.8万吨;国网绍兴供电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碳业务智能化平台,向当地21家纺织企业提供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综合能效提升15%以上,年节电约0.8亿千瓦时;国网台州供电公司构建“绿电—碳资产—绿电衍生品”协同服务体系,指导企业参与绿证交易,带动外贸订单同比增长15%……
绿色电能在青山绿水间奔涌,绿水青山所创造的价值,既是对西方传统发展范式的超越革新,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拓展与创新。
以绿惠民 提升和美共富底色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如何将家门口的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浙江的老百姓围绕绿色做文章,因地制宜开辟了多条转化通道。
近几年,浙江的民宿在全国出了名。许多游客来到浙江,都想去安吉、松阳等地感受一下孤烟远村、小桥流水,在好山好水好风景中放松身心。
据统计,目前浙江拥有民宿2.2万余家,旅游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超过13%,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已成为浙江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春林山庄”是余村第一批开办的农家乐之一,老板潘春林以民宿经济为支点,联合村委打造乡村联盟,打造农家乐产业链,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2024年,“春林山庄”接待游客6万余人,客房入住率高达95%。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余村党支部副书记俞小平说。今年,余村农家乐数量已攀升到60多家,并开拓发展了亲子采摘、咖啡、露营等新业态。2024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7万元。
乡村旅游的红火得益于用电无虞。2014年,国网浙江电力完成所有行政村的电气化改造,为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的兴起奠定基础。近年来,该公司开展智慧配电网建设,构建“1+N”供电服务网络,持续优化农村用电体验。截至2024年,浙江乡村供电可靠率达99.988%,超国内城市平均水平。
在浙江,这样的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一个村庄。绿色生态资源正实实在在地惠及百姓。宁波海曙区龙观乡李岙村是全国首个光伏建筑一体化村,全村362户村民的屋顶,全部被光伏板覆盖,年发电量达60万千瓦时,每年为村集体带来50万元左右收益,所有收益由村民共享。从只有3000元收入的落后村,到如今家家都装光伏的“阳光村”,李岙村搭上了“光伏致富”的快车。
绿色电能不仅重塑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更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浸润着百姓的烟火日常。如今,在浙江的农村,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在平坦开阔的乡间小道行使,公共充电网络的日益健全,激发了农村消费新活力。截至今年上半年,浙江累计投运乡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6193个,乡镇充电桩覆盖率99.6%。
从“用上电”的基础保障,到“用好电”的服务升级,再到如今的“用绿电”,浙江乡村电网的每一次升级,都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老百姓幸福日子里的开花结果。
逐绿而行 共享绿色发展硕果
近年来,全国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曾经“蓝天白云成了奢侈品”的感慨,如今已被“推窗见绿、出门见蓝”的常态所取代。
碳金融、碳排放权交易、绿电绿证交易、碳市场建设等绿色发展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绿色发展的新局面正逐步建立。
浙江便是生动的例子。20年来,浙江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破解绿水青山价值“难度量”的问题,以年均5.5%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8.2%的GDP增长,单位GDP能耗、碳耗分别累计下降了38.4%、56.0%,是全国能耗、碳强度降低最快的省份之一……“浙江已经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绿色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章春华表示。
在这场跨越中,还包括能源电力的深刻变革。
国网浙江电力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能源研究会三方共建全国首个行业碳管理体系(电力行业)服务中心,获批省绿色能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签订协议,开展“生态+电碳”合作。深化省双碳数智平台运营,支撑国家节能中心碳管理平台试点。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导向;加快碳足迹体系建设,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以“碳”为钥,浙江正奋力突破“资源小省”、“用能大省”的制约,向“碳路先锋”转变。
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国网浙江电力在全国率先推出“分布式绿电聚合交易”模式,今年上半年,浙江达成绿电交易 40.6 亿千瓦时,绿证交易1260 万张,持续推动能源消费低碳转型。该公司还开展绿色电力追踪溯源探索,引入区块链技术,提升绿证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确保绿色环境属性的唯一性。
推动碳金融产品开发,协助政府为节能减碳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衢州,当地供电公司推动27家金融机构创新开发55项碳金融产品,已形成1000亿元规模的碳账户信贷支持体系。在宁波,当地供电公司助力当地政府,开展碳资信评价体系建设及金融应用试点,为普惠小微贷提供精准服务工作。在湖州,当地供电公司推动金融机构开发“碳效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加强对绿色转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探索构建碳市场,降低全社会碳排放量。国网(宁波)综合能源服务公司以“碳聚合商”身份将61.7万千瓦时的光伏发电量形成的碳资产出售给新加坡的一家公司,获得收入人民币6170元。景宁将25个小水电站,捆绑成5个项目包,申报“国际清洁发展合作机制”。最终,英国的麦德林国际碳基金公司以每吨8.5欧元的价格,买下了这批水电站5年17.7万吨的碳减排量。
更多路径、更好模式、更新场景正在浙江各地开启。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长新,这幅美丽的现实画卷正从浙江向全国徐徐铺开。无数个“余村”正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加速前进。
美丽中国,渐行渐近。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