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27 16:45
马绚 李小红 郭涛
从动人心弦的村史馆、党群服务中心,到困难大学生助力留守儿童的辅导课堂;从生机蓬勃的中药材种植地,到农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初秋时节,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来到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村和柴家庄村,驻村帮扶的蓬勃生机和显著成效扑面而来。
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自2012年起,13年来先后深耕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白银市靖远县的6个乡12个贫困村,通过资金帮扶、产业带动、扶智扶技、文化浸润、教育引领等多方面的真金白银投入、倾智倾力帮扶,描绘出一幅央地携手、苦干实干的“输血”“造血”富民兴陇锦绣画卷。
驻村干部搭起“暖民心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映照山乡时,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驻村的6名工作人员,早早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从贫困大学生信息统计到务工人员路费补助,从五保户日常走访到防返贫监测……重复且琐碎的日常工作,是一代代帮扶干部的工作缩影,也是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担当作为的生动注脚。
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先后帮扶的12个村,自然条件差、生存基础薄弱。为此,公司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实施帮扶带动。
刘伟民、阳涛、曾建国、汪涛……一茬又一茬的帮扶干部带着资金、技术和满腔热情奔赴帮扶一线,把党的政策转化成村民听得懂的“土话”,把产业、技术、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大山深处,变成村民实实在在的增收希望。
汪涛担任宕昌县磑子坝村第一书记已4年,他的脚步无数次丈量过这个有1000多户人口的大村。“面对村民们的期盼和不舍,总觉得自己做得太少。”他感慨道。
烈日下,他和同伴们的身影穿梭在中药材种植园,一边察看大黄、党参等药材的长势,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土壤墒情和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他们的帮扶,不是简单的送资金,而是陪着村民把产业做起来、把技术学到手、把销路拓出去。
在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的大力资助帮扶下,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不仅长出了中药材等产业,更增添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信心。
基础建设筑牢“硬件底座”
脱贫攻坚,基础先行。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锚定“出行难、饮水难、居住难”等最迫切的民生痛点,协调企业内外资源,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一系列基础设施改善工程,为乡村发展筑牢“硬件底座”。
在宕昌县新城子藏族乡拉界村,曾经泥泞的田间小路被机耕路取代,农用车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村民彻底告别了肩挑背扛运送农具的耕作方式。
在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的帮扶下,一个个民生工程陆续建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翻开2016年的帮扶工作记录,一则台账赫然在目:“拉界村道路亮化工程已经完工,沈家坝村道路亮化工程正在进行中,预计9月4日前全部完工。”
短短几十字,像一帧定格的老照片,清晰记录着帮扶工作从“资金落地”到“项目见效”的完整链条。针对村民因没有路灯导致夜间出行不安全的实际,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为多个村庄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不仅照亮坑洼的村道,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从“面上覆盖”到“点上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标准化村部拔地而起,成为村干部议事、村民办事的“主阵地”;道路硬化亮化工程让村庄的夜晚亮起路灯;甚至连村部院落硬化、小广场健身器材配置,都被纳入帮扶清单。
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用一系列实打实的投入证明,只有让村民住得安心、行得顺心、用得舒心,才能卸下“后顾之忧”搞产业、谋发展。
特色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坚持把促进产业发展作为帮扶的着力点,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宕昌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群众种植中药材经验丰富。公司在柴家庄村实施药材种植产业合作社扶持项目,将流转的百亩土地集中种植中药材,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采收加工,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形成“百亩药材种植园”的示范引领效应。
在磑子坝村,投入大量资金扶持养蜂项目,由村里的养蜂能人、村干部带头,成立养蜂产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以多种形式入股并参与管理,如今养蜂已成为村民的一项稳定增收来源。
“霜降后的3到5天,是当归开挖的好日子。过早采挖会降低产量和品质,迟挖根条会变脆,容易折断造成损失,过两天估计价格也会上涨。”面对长势喜人的当归,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王旗乡龙元山村藏族村民赵安哇正为是否挖卖犯愁时,驻村干部的温馨提示如期而至。他激动地说:“才学着种当归,驻村干部对我又是提醒又是指导,让我心里很踏实。”
从大黄种植到养蜂、养猪,每个产业都扎根当地资源,每个环节都让村民看得见收益、摸得着希望,让乡村振兴有了可持续的源头活水。
送技上门拓宽群众致富路
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将扶智扶技作为帮扶工作的核心,针对村民缺技术、难就业的痛点,把电工、焊接等专业技能培训搬到村部大院,邀请专业老师带着工具现场教学。
用“互联网+”打开新路,让土特产走出大山。在永新乡水沟村,驻村干部帮村民拍照片、写文案,将自家生产的胡麻油、大枣等农产品上传到电商平台销售。这不仅为村民打开了更宽广的销路,更点燃了乡村的数字基因,主动学打字、学拍照的村民越来越多。
针对帮扶村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的问题,公司还为帮扶村送去“数字礼包”:21套电脑和路由器、5台打印机、1台复印机,将一粒粒信息化的种子播撒在山乡。
针对农村医疗条件差、村民健康意识薄弱的问题,公司把“健康帮扶”作为扶智扶技的基础,组织医务人员带着药品深入山村,在村部搭起“临时诊所”,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做基础体检,更普及健康知识。
13年的坚守中,资金、技能的全方位帮扶如细水长流,浸润大地、滋润民心。
教育帮扶点亮“希望心灯”
文化教育是乡村振兴的灵魂,点亮孩子们的“希望心灯”,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帮扶,让知识的光芒照亮大山,让文化的种子扎根乡土。
公司持续组织优秀团员青年赴帮扶联系点开展活动,陪伴留守儿童度过一个个重要节日,还持续性开展捐书、捐赠文体用品等活动,组织学生代表走出大山,到省城参观体验,开阔眼界。
拉界村的韩碧霞,就是在这样的关爱帮扶中埋下梦想种子的女孩。“是刘老师让我知道大山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美好生活的窗口。”她奋发读书,最终考上了师范类大学。
而她一直念念不忘的刘老师,正是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诸多驻村干部中的刘伟民。他带着在教师岗位退休的妻子,在宕昌县拉界村义务支教多年,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拉界老村山大沟深、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孩子们的基础较差。刘伟民夫妇便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还为孩子们讲故事、教英语,举办暑期趣味运动会,带孩子们唱歌、跳舞;他们捐出自己最珍爱的天文望远镜,让孩子们观察星空。渐渐地,孩子们变得开朗大方,也喜欢上了学习,歌声和朗朗的读书声成为山间最美的音符。
深知个人力量微薄的刘伟民夫妇,还动员亲朋好友捐赠。当满载着爱心的书籍、学习用品从四面八方送到拉界的山坳里时,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道路。新城子藏族乡原党委书记沈清泉说:“两位老师的助学帮扶,比给拉界多少钱都有意义,他们的贡献二三十年后会看得更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经刘伟民夫妇帮助的孩子中,有23人考上了大学,升学率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这些从大山里走出的孩子,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责任,以医生、教师、乡镇干部的身份反哺家乡,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浸润留住乡村根脉
文化教育不止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和留根。这份“根”,藏在乡土的历史记忆里,也融在代代相传的技艺中。
磑子坝村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村民从古至今制作和使用的木轮车,是农耕文明生产生活工具的“活化石”,已被当地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亟待守护的文化瑰宝。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协助乡党委政府修建了木轮车村史馆,这是全县第一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建起的村级展览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场所。
公司帮助柴家庄村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提升改造,建设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和宣传教育阵地,安装健身器材,购置文化书籍,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磑子坝村村民王卫星自幼喜欢画画,尽管因双膝滑膜炎导致行动不便,但他从未放弃对美术创作的热爱。在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和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里为他建起“素艺画室”,并采购纸笔、画框等用品支持他创作,为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留守儿童的笑声到村史馆的老物件,从支教课堂的读书声到“素艺画室”的创作,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的文化教育帮扶,像一条温暖的河,既滋养着孩子们的成长,也浸润着乡村的精神土壤。这份灵魂的滋养已超越帮扶本身,成为乡村振兴最深厚、最持久的动力。
目前,国家能源集团甘肃公司的精准帮扶覆盖基础设施、生态、教育、卫生、产业、党建等多个领域,既有物质上的支持,也有精神上的鼓舞,以实际行动在帮扶的田野上书写央企担当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