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20 11:27
张永越 程谋举
北疆的风,拂过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霍林郭勒市霍林河辽阔的草原。62岁的牧人巴雅尔,正赶着他的羊群悠然穿行在光伏矩阵之下,支架下的优质牧草正被羊儿欢快啃食。这片看似被施了“绿色魔法”的土地,将“牧”与“光”“矿”与“绿”这些曾经看似矛盾的词汇,神奇地融为一体。
这片“牧光共生”的草场,正是在霍林河打造的全国首个“煤—新能源—电—铝”循环经济新范式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这份实践并非空中楼阁。自2014年开始,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逐步建成了一个年消耗900万吨低热值褐煤的180万千瓦火电基地、105万千瓦新能源装机、86万吨电解铝产能,并配以完善的配套电网和智能监控指挥中心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个“煤—新能源—电—铝”循环经济新范式。
矿山重披绿装的“回溯魔法”
煤炭开采是循环经济链条的起点,曾一度伴随巨大的生态压力。在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看来,“开采”与“修复”同等重要,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霍林河地处高寒干旱地带,无霜期仅短短3个月,冬季更是冷到零下37摄氏度,植被恢复极其艰难。
如何做好这里的生态修复,成为必须思考的难题。公司科学决策,采用“工程为辅、生物为主”的技术路线和“明渠暗窖、外排内蓄”的设计理念,打造“自维持、免维护”的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林、草、矿”三位一体的人工生态型矿区。这是一场规模浩大的“点石成绿”工程。
持续的汗水与投入,终究换来了魔法的奇迹。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在所属五矿累计投入近18.87亿元用于矿山生态治理,完成生态修复面积达8.86万亩。如今,曾经的排土场被郁郁葱葱的沙棘、红豆草和牧草覆盖,整体生态面貌焕然一新。
生态治理成果也直接转化为牧民福利。披碱草、紫花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优质牧草长成后,无偿赠予周边牧民作饲料,有力促进了牧户增收致富,增进了牧企关系的和谐融洽,实实在在地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着力量。
绿电驱动铝业的“减碳魔法”
炼铝,用电是关键,也是碳排放的大头。让铝厂“喝上”更多绿电,正是解锁低碳铝业的核心魔法。
该公司通过内部循环整合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现有86万吨电解铝产能的绿色电力比例。截至2025年二季度,现有86万吨电解铝绿电替代已达到26.7%,年均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
而正在建设中的扎哈淖尔35万吨绿电铝项目则是重要增量。“这个项目,相当于给传统铝冶炼装上了强大的‘绿色引擎’”,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副总工程师赵晋宇形象地描述。他给出了一组关键数字:项目年用电量约46.5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将超过80%(37亿千瓦时以上)。这些绿电主要来自配套的风力发电场和储能系统,它们不是简单地连入大电网,而是直接设计为铝厂的“专属电源”,在循环经济链条中提供稳定可靠的绿电支撑。
当绿电遇上高效低耗的设备,减碳效果显著叠加。新项目采用最先进的电解槽技术,再加上高效的烟气净化系统,对污染物的控制更为严格,比如氟化物排放量仅为国家标准的五分之一。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0万吨。这将使整个霍林河循环经济使用的绿电比例提升至35%以上。
绿色用能增长的“持续魔法”
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将当地富集的风、光资源以及低热值褐煤完美结合在一起,资源在这条链中仿佛被施了增值魔法,以煤发电、以电炼铝、以铝带电、以电促煤,形成一个“吃干榨尽”的资源循环。
支撑这条循环链条底色持续向“绿”转变的,是一条持续十年磨一剑、稳步前行的新能源建设之路。从2012年起步,历经十余年发展,公司新能源装机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突破105万千瓦的跨越,占专用电网总容量的比例达到了 36.8%。这些清洁电源每年可供应约30亿千瓦时绿电,满足铝产业近三成的用电需求,成为降碳减排的强大引擎。
二十年来,“两山”理念在霍林河畔扎下深根、开花结果。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用行动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并行不悖,和谐共生。风吹草低,不仅可见牛羊,更可见一排排追风逐日、向绿而生的希望之光。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