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08 17:32
袁婧雯 岳婷婷
我国西南地区,以其磅礴的山势和丰沛的风能、太阳能资源,正成为国家新能源战略版图上的关键一子。然而,这片土地的美丽与脆弱并存。在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区),因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生态环境脆弱,为当地新能源项目的建设者们出了一道严峻的考题。2023年起,一场投资1.5亿元、覆盖超过500公顷土地的生态修复行动,在西南群山中悄然拉开序幕,国华投资全体新能源工作者,用“敬畏自然,礼遇自然”的认真态度,为生态脆弱的祖国西南地区建起一座“绿色银行”。
在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广西分公司登云山风电场,62台白色风机矗立在云雾间缓缓转动。山脚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永安乡独州村村民谢书锋,正带着亲朋好友参观复绿一年后的村庄美景。“去年这时候,这里还是裸露的岩石边坡。”抚摸着村口新栽的桂花树,这位曾经的护林员感慨道:“没想到风电项目建设不仅没破坏生态,反而让家乡更美了。”
精细管理、因地施策,广西的草、湖南的树、云南的茶,在国华投资全体工程人员的手中,成了一道道助力祖国西南区域生态修复的坚实屏障。
护绿:以“微生物”加持“精细化”
“在广西,每一座山都有不同的脾气。”国华投资广西分公司登云山风电场场长刘乐指着眼前陡峭的山坡说道。
壁立千仞、坡陡谷深,在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八桂大地,土层如薄纱覆于岩石之上。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土石方开挖不可避免,修建上山道路、平整风机平台、开挖输电线路基坑……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撕开这层薄纱,同时每年超过2000毫米的强降雨时不时冲刷着单薄的土层,对该区域工程建设造成威胁,一旦表层土破坏,自然恢复周期会长达数十年。
然而传统的挂网喷播复绿技术,在这里常常“水土不服”。“我们试过很多次,刚开始看着草长出来了,一场暴雨或者一个旱季过去,就变成了‘先绿后荒’,治标不治本。”负责登云山风电场区域的外委单位负责人坦言。
“就像医生治病,不能单治表面症状,更要从根本上破除病灶。”在国华投资广西分公司登云山风电场的一处陡峭边坡前,施工人员手持一个特制的喷壶,小心翼翼地向土壤喷洒一种棕色液体。对于坡度极大、岩石裸露的边坡,施工队采用这种特制的微生物菌剂进行喷淋。国华投资广西分公司副总经理张军解释道:“与传统的单一挂网喷播技术不同,微生物能够固碳固氮,分解岩石矿物质,为植物提供养分,从而让表面土层固化为‘人造皮肤’,比单纯种草种树更具可持续性。”紧接着,再辅以挂网喷播,播撒的乡土草种和灌木种子就这样在这片“活化”的土壤中扎根生长,这是国华投资在喀斯特地貌区推行的生态重构技术创新。
在“生态医生”们的救治下,登云山的边坡上由点滴绿意,逐渐汇聚成覆绿率达85%的绿色海洋。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转好,风电场周边野生动物的数量大幅增加,黄腹角雉、獐麂等国家保护动物陆续出现在林间……
数据显示,这种创新技术在我国西南区域的应用,使植被成活率从传统的60%提升至85%以上,返荒率降低了近30%。“虽然每平方米造价约110元,高出传统方法近30元,但其极低的返荒率避免了后期大量的重复维护和二次施工费用,综合测算,长期成本反而节约了约20%。”国华投资广西分公司安全环保监察部经理刘瑞明欣慰地说。
固绿:以“敬畏心”守护“生命线”
同样是山,一省之隔却大有不同。湖南的山千岩万壑、奇峰罗列,海拔最高处接近一千米,冬季覆冰最深处达30毫米,涉及湘资沅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域,广西地区的成功案例无法顺利复制。
“你站在这里,往下看是万丈深渊,往上看是悬崖峭壁。每一寸土地的开挖,都像是在大自然身上划一道口子,而每一场暴雨,都是对我们工程的考验。”国华投资湖南双牌项目负责人郝希华指着一夜暴雨后被山洪冲断的山间道路,语气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他所描述的,正是我国西南山地风电项目建设中的普遍场景。
修复不是补救,而是从规划开始的全周期修行。
“从选址开始,我们就利用地方政府的‘三区三线’生态敏感区识别系统,确保避开生态红线。在设计阶段,我们优化道路路径和风机平台布局,减少土石方开挖量。”郝希华介绍道。在湖南衡东风电场项目中,通过优化设计,吊装平台占地面积较同类项目减少了33%,施工道路长度减少了近10千米,大幅降低了对原生态系统的干扰。“同时在建的湖南双牌柴君山项目中,道路下边坡水土流失风险高,我们采用挡土墙结合植被恢复;平台周边设置了环形排水沟并顺接天然水系,临时施工区则采用全面覆绿策略,确保施工完成后植被覆盖率恢复到90%。”
不贪图好看、不选择外来速生植物、不打“绿色补丁”,在植被选择上,国华投资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精心挑选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和草种。广西的狗牙根、百喜草等植被挺立在岩壁上,湖南的木荷、红锥、麻栎等乡土阔叶树种静静生长;云南的茶树上方搭建光伏板,确保植被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融合。
这种精细化的分区分类管理,使得生态修复效果更加显著。监测数据显示,修复区域水土流失率平均下降了30%,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5%以上,远超行业标准要求。
又是一夜暴雨,在“植被屏障”的保护下,国华投资湖南双牌柴君山风电项目的边坡安然无恙。
增绿:以“环境账”协同“民生账”
农忙时节、碧野如诗。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江东乡东坡电站,光伏板上增发绿电,板下茶树恣意生长的生态画卷引游人连连驻足。根据云南农业大学出具的检测报告,滇南丰富的光照资源与夏季需要遮阴的茶树天然“适配”,茶叶品质提升,每亩利润预计可提升20%,“光伏茶”丰产在望。
“以前我们最担心的,就是光伏场站建起来,把我们这里的山挖得乱七八糟,影响到我们的茶树增产。”当地村民回忆道。然而,“两种产业不争地,茶叶品质还更高”的现状让他喜出望外。
国华投资在生态修复过程中,不仅追求“复绿”,更追求“复美”。在湖南省衡东风电项目,修复后的边坡绿意盎然,蜿蜒的山路两旁被鲜花点缀,俨然成了一条“花园公路”,如今已成为附近居民游览的好去处。据测算,在我国西南这场大规模的生态修复行动中,已累计恢复植被面积逾万亩,区域水土流失率平均下降了约30%,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有效减少了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风险。
不仅要算好“环境账”,更要算好惠及长远的“民生账”。
在广西登云山风电场,附近的果农正趁挂果期为橘树“追肥”,青橘满枝、车来人往,眼看又是一年丰收季。国华投资在开展“复绿”工作时,还帮助当地修缮受雨水冲刷损坏的乡间路段30千米,提供相关岗位30个,惠及周边百余户村民和10户果农,有效解决了农户头疼的农产品运输问题,助力村民增收。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我们在西南地区的环水保修复,相当于为当地建立了一座‘绿色银行’,存入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责任,产出的则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多重价值。”国华投资广西分公司登云山风电场场长刘乐总结道。
暮色中的登云山,晚风拂过新栽的苗木。谢书锋的家里亮起象征团聚的灯火,他说现在最期待9月夏橘收获——那是这片山峦修复后第一批收获的果实,也是这片土地获得新生的印记。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