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08 16:16
周金安 葛林涛
炎暑盛夏,穿行于新疆天山南麓的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黑山露天煤矿矿区,不仅能看到大型机械忙碌作业的场景,更能收获满目绿意和盎然生机。然而,这片绿意并非大自然的馈赠,它是黑山能源建设者怀揣对生态保护的坚定信念,在无数次与恶劣环境的斗争中创造出的绿色奇迹。
黑山露天煤矿是新疆能源主力生产单位之一,2013年4月开工建设,矿区海拔标高为2600米,属于大陆性干旱及高寒气候,常年冷风肆虐,年平均气温2摄氏度左右,曾是一片荒凉的戈壁山区。想要让绿色在这里扎根,难上加难。在黑山煤矿建设者们的手中,它是如何被开垦、被修复,并建设成为国家级绿色矿山的?近日,笔者走进黑山露天煤矿,探寻在高寒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背后的密码。
治理先行固“绿”基
“现在进矿区,和以前差别太大了。昔日的矿区排土场、裸露边坡,经过精心的整地、覆土、植绿,蝶变为一个个绿意盎然的‘草场’。”在前往北部排土场的路上,黑山露天煤矿环保部副主任陈程感慨道。
在矿区,笔者看到,经过覆土复垦到界的排土台阶和边坡上,大片的高寒耐旱植物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陈程介绍说,建矿伊始,黑山露天煤矿成立了以矿长为组长的生态环保领导小组,设置专业化部门,配备专职环保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污染治理、设施日常管理等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黑山露天煤矿先后制定《国能新疆黑山露天煤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能新疆黑山露天煤矿生态环境隐患排查与治理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制定了统一的矿山开采与生态修复规划,先期投入资金完善生产道路、排土场、截流沟、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为绿色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冰草、这是黑麦草……牛羊常来偷吃。”站在北部排土场的绿化平台上,陈程指着绿油油的草坪,讲述起第一次种草的坎坷经历。2013年初夏,寒气刚刚退去,大伙儿在矿区开启了播绿行动。他和同事们用冻得青紫的手指将冰草草籽埋进土里,在日复一日的打理呵护中期待种子发芽,然而等来的却是“一场空”—后来才发现,草籽“水土不服”。
为在这高寒、干旱、风沙三重天堑横亘的戈壁山区建设绿色矿山,员工们带着“不信戈壁不成绿”的韧劲,在实验室复刻极端气候,经过3年多的反复试验、倾情实践,从数百种植物中筛选出扁穗冰草、披碱草、紫羊茅、黑麦草等“先锋物种”。通过分层铺设改良土、保水剂、有机肥,铺挂保湿网,铺设滴灌,攻克了高寒地区植绿种草的技术难题,在戈壁上造出“生命温床”。2020年,黑山露天煤矿一举创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
“2016年春天,当第一株冰草破土抽芽时,排土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陈程回忆说,从“寸草不生”到“绿意初萌”,藏着多少个冻裂的黎明与焦灼的黄昏。当看到草籽出芽的那一刻,所有的苦累都化作了激动的热泪!
科技赋能添“绿”翼
黑山露天煤矿将智慧矿山建设同矿区生态修复相结合,科技赋能绿色发展,充分应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断优化采矿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环境治理,减少环境污染,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在生产现场,随着操作人员一键开启剥离半连续系统,矿坑下的破碎站、输送皮带等依次启动,剥离物经破碎后沿着皮带缓缓运输到排土场。这是黑山露天煤矿建成的疆内首个生产能力达9000吨/小时的剥离半连续系统,实现了以电代油,减少碳排放;降低了矿卡长距离运输产生的扬尘,减少了车辆尾气排放。这一创新实践具有环境污染小、绿色生产等优势,成为新疆乃至全国绿色矿山建设的生动注脚。
“智能矿山建设的持续加快,为矿山绿色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智能化办公室的樊玉超兴奋地说。
“智能化系统在草木灌溉、道路洒水、粉尘监测、精准降尘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使科技手段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有力武器。”科信部技术员杨一凡说。在10多年的持续植绿实践中,黑山露天煤矿与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研究所和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联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科技项目攻关;《一种喷雾降尘装置》《一种土壤蓬松程度检测装置》两项创新成果获发明专利。从2013年首次尝试排土场复垦,到2021年完成约74公顷大规模绿化;从2022年外排土场新增600余亩绿地,到如今排土平盘及坡面绿化面积达2000多亩,技术创新为高寒山区捧出了“生命绿洲”,这背后包含着员工太多的艰辛与付出。
除了生产工艺的改进,废水的循环利用更是把每一滴水都用在了矿区滋养绿色生机上。矿区建成3座污水处理站,配套5万立方米蓄水池,生活污水和矿坑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绿化灌溉及洒水降尘,实现了废水循环利用。
智能滴灌系统与水循环体系相连,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到每一株草木根部。生活福利区内,1400多株乔木与300多株灌木错落成景,3000株爬山虎织就绿毯,行政福利区实现100%绿化覆盖;排土场上,扁穗冰草与披碱草连绿成片,草丛中偶有虫鸣掠过,呈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动能强劲促“绿”行
十几载深耕,黑山露天煤矿员工用汗水和心血为矿区披上了“绿装”。更令人动容的是,曾经需要精心呵护的草木,如今已能在风雨中自壮筋骨。“前几年靠人扶着走,现在能自己跑了。”陈程的话语里,透着 “孩子”长大的欣慰。
“我们通过专题培训,不断强化员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展理念贯穿于矿山开发、治理、修复的全过程,形成上下‘一盘棋’,做到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分管环保工作的副矿长如是说。
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引领下,黑山露天煤矿的绿色发展,见证着新疆能源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实践成果。
近年来,新疆能源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将绿色发展作为关乎民生福祉和产业未来的战略性工程,勇担生态环保“国之大者”的责任,秉持“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协同、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域视野、创新思路,研究制定公司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构建起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体系,将生态环保与生产经营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系统推进绿色发展,加快清洁低碳转型。所属6个生产矿井中,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5个、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个,“绿色发展”品牌体系得到有效构建,走上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度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矿山的深意,不仅在于开采过程的“绿色”,更在于对矿区和资源全生命周期的负责。深谙此理的新疆能源人在充满“黑金”的千里矿区,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绿色”接力跑道上,正矢志不渝地绘就着产业发展绿色转型的生态长卷。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