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社会责任

中电建贵州工程有限公司:渔光共舞绘就台山画卷 多维并进谱写绿色诗行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7-21 15:17

李进

  当第一缕玫瑰金晨曦刺破南海云层,将刚刚建成投产的广东台山鑫昊1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从万亩鱼塘上唤醒,凝结着夜露的高效光伏组件阵列,如同深蓝绸缎铺展水面,在初阳下折射出钻石般的光芒。蓝色光伏板下,鱼虾在清凉水域中舒展触须,渔民划着小舟穿行于4米多高的光伏廊道,船橹划破镜面般的水面,惊起白鹭掠过桩基形成的几何森林。这幅动态生态画卷,正是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州工程公司“)以EPC总承包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绘就的绿色能源宏伟画卷。

  破局:有效机制与模式创新

  工程建设之初,项目经理郭秋带领团队进驻台山市汶村镇。在农家小院的树荫下,他们面对的是三重挑战:年均降雨量超2000毫米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设备滞后的供应链危机以及需要平衡的300多户渔民生计。项目部创新建立“雨季施工三级响应机制”,将44550根PHC管桩施工窗口期精确到小时;独创“渔船—浮箱”水上作业平台,使单日桩基施工量突破200根;更通过“联村共建”模式,将原本可能引发的利益冲突转化为共建合力。

  优化:毫米级的革命

  在项目升压站现场,项目总工王鑫展示着三组对比数据,述说优化设计的降本创效优势。

  桩基优化:鱼塘底部淤泥较深,经过桩基抗压、抗拔、桩基静载等试验,将原设计管桩长度从10.4米优化减少至9米,节约管桩62370米,按照采购市价90元/米计算,节约资金561万多元。

  地基革新:升压站场区原为茭勒中学废弃学校操场,因海域冲积型地质淤泥较深,采用换填工艺替代传统砼搅拌桩,按综合单价150元/立方米计算,将原设计方案4610立方米新填土造价从268万压降至69万,节约资金199万元

  支架革命:设计院对光伏支架最初按照50年一遇的台风进行设计,每兆瓦支架设计重量为34.4吨,经过优化设计与论证,改用镀镁铝锌材料,使单兆瓦支架用钢量降至27.1吨,不仅强度提升40%,还经受住“暹芭”等台风的严峻考验,每吨按采购价8257元计算,节约资金约904万元。

  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优化,累计创效约1800万元,为光伏行业渔光互补项目建设降本创效提供了宝贵借鉴。

  互惠:和谐共生的法则

  项目部独创的“1元租金”模式正在改变传统渔业生态。据项目人员介绍,安装完成的矩阵光伏板距离鱼塘4米左右多,完全满足农户养鱼条件。项目业主通过协商从农户手中把鱼塘买过来,建好光伏电站后,再象征性地以每亩1元的价格把光伏板下的鱼塘出租给原农户继续从事渔业,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配套建设的智能增氧系统和水质监测系统使鱼虾等水产品产量提升35%。在党建引领下成立的“渔光合作社”,培训237名渔民掌握光伏板清洗、组件检测等新技能,将传统捕捞者转化为新能源产业工人,进一步融合各方关系,谋求多方共赢。

  多维:蓝色经济方程式

  当台山鑫昊1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时,一组数字彰显其多维度价值:

  能源维度:年发绿电1.83亿千瓦时,等效减碳16.28万吨,相当于种植1000万棵树的固碳作用。

  生态维度:光伏板遮阳使水温降低2摄氏度,水体溶解氧提升15%,更有益塘内鱼虾等水产品的生长。

  摄氏度经济维度:项目全周期创造劳动岗位1000余个,直接拉动当地建材消费超千万元;

  社会维度:通过“渔光奖学金”资助127名渔民子女升学,修建的5公里海防路成为村民晨练走廊。

1.jpg

2A.jpg

  展望:绿色环保生态注脚

  站在项目220千伏升压站顶楼,可见光伏阵列与南海渔港形成奇妙“对话”:远处上百艘钢制渔船静泊休渔,近处蓝色光伏海正输出清洁电能。这里不仅是一座150兆瓦光伏电站,更是一个立体生态实验室—当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流,当鱼塘将水面转化为蛋白工厂,当废弃校舍焕新为智能运维中心,贵州工程公司正在重新定义“能源基础设施”的内涵。在这片波光粼粼的水域上,每个参与者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绿色诗行。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