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29 16:02
中国能源新闻网讯(张莉玲 王茂山)在国网重庆信通公司(以下简称“国网重庆信通”),我们常常思考:一个青年员工的成长,最需要什么?戴雨辰,国网重庆信通公司平台中心技术人员,用他四年的足迹给出了答案——是扎根一线的热忱,是攻坚克难的担当,更是仰望星空的梦想。他从系统建设的“攻坚手”,成长为智能运维的“多面手”,以持续创新的技术实践为智能运维注入强劲动能。
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这是戴雨辰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他接手的第一个“硬骨头”,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系统的规模化应用。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对着报表空想,他选择“一头扎进基层”: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调研,亲眼见证、亲耳倾听一线员工在大量重复性劳动中的无奈。这份感同身受,成为他加班加点优化系统的最强动力。他牵头建立片区赋能中心,让超过两万名员工从繁琐的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这种“到一线去”的工作方法,也延续到了工单中心建设项目中。面对架构复杂、协同难度大的挑战,他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定期回访基层,认真倾听大家对工单流转的每一个“吐槽”。正是这些来自真实场景的需求反馈,催生出他“分级派单+智能流转”的创新机制。结果令人振奋——基层工单处理效率提升40%,该项目也成功入选全国推广清单。对他而言,最硬核的技术,就是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的合力才能攻克真正的难关。随着挑战升级,戴雨辰也迎来角色转变——从独当一面的“尖兵”,成长为凝聚团队的“主心骨”。主网量测数据的实时监测,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生命线,数据完整率每提升0.01%,背后都意味着巨大的技术挑战。面对这一难题,戴雨辰主动请缨,牵头自主研发监测工具。他带领团队日夜钻研算法,反复开展性能测试与调试。那段时间,会议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白板上写满密密麻麻的逻辑公式。最终,他们将数据完整率提升至99.62%,为设备风险预警、停电研判等核心场景提供了坚如磐石的数据支撑。
面对数字化转型与技术革新的浪潮,戴雨辰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姿态,在技术攻坚中实现自我突破。他敏锐捕捉到人工智能技术在运维领域的巨大潜力,主动钻研大模型技术在风险识别中的应用——这项探索,让运维工作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迈出关键一步。为解决一线故障排查效率低的痛点,他再次埋头研发,推出一款人工智能辅助排障工具,将故障分析定位的平均时间整整缩短20分钟。
同事曾不解地问他:“这些工作按老办法也能稳妥处理,为什么总要尝试新技术、新方法呢?”他笑着回答:“只有不断尝试,技术才能创新,发展才有希望。”这句朴素的话,正是他作为技术追光者的内心独白。
“让一线少跑腿,让系统自己会思考。”四年深耕,戴雨辰从扎根一线到引领团队,再到拥抱创新,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诠释了国网重庆信通公司青年技术员工的技术匠心,也书写着新时代信通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