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17 13:32
魏鑫 胡娇
2024年4月的某个深夜,重庆金燕大厦 25 楼机房的暖黄灯光下,一个蹲在机柜旁的身影格外专注。她握着莲花线的手稳如磐石,头也不抬却字字清晰:“先别急着调设备,把这张线路图看透。每根线的走向、每个接口的作用,都是会议零故障的底子。”这是我刚定岗到会议保障专业时,第一次见到师父周之楠的场景。彼时,我未曾想到,这个蹲在机柜前的背影,会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引路人。
细节为先:从“想当然”到“零差错”
“会议保障哪有什么小事?”师父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初学设备调试时,我常犯“接口对得上就行”的想当然错误—觉得只要物理连接没问题,信号自然能通。直到某次会前调试,视频终端突然黑屏,我反复插拔接口仍无济于事,急得手足无措。师父却从工具包中默默递来扳手:“接口松半圈,信号就可能断。咱们的工作,差一点都不行。”她站在我身后,看着我重新拧紧每一颗螺丝,待我以为完成时,又轻声提醒:“再紧一紧,心里才踏实。”
师父的“紧一紧”,不仅是技术上的严格要求,更是责任分量的传递。她常说:“多一分细心,多一分安心。参会人员看不到机房里的忙碌,但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连着会议的顺畅。”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我逐渐明白,会议保障的“零故障”从不是运气使然,而是把“接口拧紧”“线路看清”“参数核对”等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必然结果。
两会保障:在实战中读懂“传帮带”
2025年1月,国网重庆信通公司承担的市级两会保障任务,成了我职业生涯的“成人礼”。师父牵头负责西彭主会场和两路口分会场的通信保障,会前一周,她带着我逐点排查线路、逐台测试设备,从视频矩阵到音频调音台,从备用电源到网络链路,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问题的环节。
某个傍晚,分会场的麦克风突然失声,距离预演只剩1小时,我急得手心冒汗,反复检查连接线却毫无头绪。师父却先递来一瓶水:“别急,故障就像藏起来的线头,慌了就找不到。先顺着症状捋—是单支麦没声,还是所有麦都没声?先排除共性问题,再查个体故障。”在她的引导下,我先确认调音台供电正常,再逐一检查卡侬头接线,最终发现是某路麦克风的增益设置过低,导致信号无法传输。那天收工时已近深夜,她拍了拍我的肩:“保障的底气不是侥幸,是把所有隐患都堵在会前的坚守。”
两会期间,我们最终交出了“全畅通、零故障”的答卷。但更让我难忘的,是师父始终站在我身后半步的身影——她从不直接替我解决问题,却总在我陷入困境时点破关键;她从不说“你该怎么做”,却用“你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哪”引导我独立思考。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传帮带,比任何技术讲解都更有力量。
匠心传承:从“跟着做”到“自己悟”
“跟着看不如跟着练,跟着练不如自己悟。”师父的教学方法看似“放手”,实则暗藏匠心。刚开始学习设备接线时,我因记错线序接错了莲花头,她没有直接指出错误,只是轻轻指了指线路图上的颜色标识;有次查不出网络断连原因,她也只给一句提示:“先看交换机端口灯,再查链路通断,从终点往起点倒推。”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因紧张漏检了备用电源,直到预演前10分钟才被师父发现。她没有批评我,而是在会后带我重新复盘整个保障流程:“会议保障不是‘完成任务’,而是‘确保万无一失’。备用电源是最后一道防线,漏检就等于给故障留了缺口。你要记住,每个环节都得经得起推敲,才能让参会者放心。”
在她的耐心指导下,我渐渐从“师父说一步、我做一步”的被动跟随,变成了“提前预判问题、主动排查隐患”的主动应对。如今,我已能独立完成中小型会议的保障工作,但每次调试前,都会下意识想起师父的教诲—不是照搬她的操作,而是学习她“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查一个可能”的严谨态度。正如她所说:“传承不是复制经验,是让你少走弯路,最终做得比我更好。”
责任接力:让匠心生生不息
如今,我的工作笔记本第一页,仍记着师父当初教我的第一句话:“线路图上的每一根线,都是责任线。”墨色虽随时间变淡,字迹却早已刻在心里。每次调试设备,我都会像师父那样“多紧一紧”接口;每次遇到故障,都会想起她教我的“顺着症状捋线索”;每次保障结束,都会复盘“有没有遗漏的隐患”。
我渐渐明白,师父传给我的不仅是会议保障的技术,更是一种对职业的敬畏—敬畏每一次会议的重要性,敬畏每一个细节的决定性,敬畏“零故障”背后沉甸甸的责任。去年,我开始带新人时,也学着师父的样子,让新人先看线路图、再动手操作,在他们犯错时不直接批评,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找到问题。因为我知道,师父的匠心需要有人接力,会议保障的防线,从来不是一个人在坚守,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细节至上”的认真、“万无一失”的坚守,共同筑起的铜墙铁壁。
“把每一次保障都当成第一次,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这是师父的初心,如今也成了我的初心。未来,我会像她那样,做新人的“灯”,把这份匠心与责任,一直传下去。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