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报》 时间:2025-08-29 10:32
王玉萍
自2009年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如歌》出版,迄今已经过去15年了。这些年来,我利用晚上、休假和出差的时间,创作了20多万字的散文,又可以结集成一本散文集了。
这本散文集共分五个部分,是我对大自然、对于亲情、对于他人、对于阅读,乃至对足球的感悟。之所以将这本散文集命名为《诗意地栖居》,源于我这么多年来对于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生命状态。德国古典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在贫困交加时写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首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诗,在他去世后近一个世纪才被人们发现、传诵,并引起强烈反响。我想,随着时代更迭,如何诗意地栖居也将不断引发更多人的思考。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诗意地栖居呢?我想这是人类拥有的一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只有内心安宁而又富足的人,才能体会到诗意地栖居的美好与幸福。否则,即便荣华富贵、官运亨通,或者美若天仙,也未必能达到“诗意地栖居”的生命状态。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推崇备至,他说荷尔德林是诗人中的诗人,是诗的本质的化身,他理解并诠释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他说:“荷尔德林借此不仅防止了‘诗意地’一词险遭这类可能的错解,而且通过附加于‘这块大地上’道出了诗的本质。诗并不飞翔凌越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羁绊,盘旋其上。正是诗,首次将人带回大地,使人属于这大地,并因此使他安居。”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看淡物质、名利的诱惑,甘于淡泊宁静的生活,除了在各自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还能从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摄影等艺术创造中找到生活的真谛,通过阅读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并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感受生命的诗意等等,这,便是诗意地栖居。
2500多年前,孔子诞生,人类文明史上便一直镌刻着这位圣人的名字。当我们翻开《论语》,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隧道,从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去细细品味他内心的富足与丰盈;从他编撰的《诗经》里那一篇篇描写美好农耕生活和爱情的诗歌中,去感悟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求。我想,这就是孔子对诗意地栖居最好的诠释吧。
当然,诗意地栖居,不是构筑一个小我的小资世界,而是要有一种大爱,一种对世界对人类的大爱,尽一己之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从中感受到生命正诗意地存在。
诗意地栖居是一种精神追求。读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真正感受和赞叹苏轼的气度与胸怀,无论经历多少坎坷与磨难,他总是保持一种旷达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诚实正直的本心,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他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为官一任便为民作主,被贬谪到一地便造福一方百姓,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中抒发自己的情怀,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乌台诗案”后思索人生的意义,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从容淡定。在我眼里,他堪称诗意地栖居的典范。
读了央北的《杨绛传》,我感叹杨绛能在那场浩劫中坦然面对屈辱,尽管被剃“阴阳头”,被批斗,依然把公共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静下心来翻译《堂吉诃德》。在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媛先后离她而去,她依然坚强地留下来“打扫战场”,整理出版钱钟书的书籍,给这个世界留下她和钱钟书隽永的文字,一直到105岁才离开她深爱的世界。这,难道不是诗意地栖居吗?
读了陈启文《袁隆平的世界》,感慨袁隆平伟大的一生,他多才多艺有很多种人生的选择,但他的选择不是小提琴家,不是国家队游泳健将,不是英语专家,而是顺应命运的召唤,选择了农业,选择了为了解决人类粮食紧缺的问题,造福于人类,他在田间地头苦苦寻觅解决人类饥饿的水稻密码,最终成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禾下乘凉梦”便是他诗意人生的美好写照。我想,他93年的生命历程,真正诠释了诗意地栖居的内涵和意义。
古今中外,还有许许多多“诗意地栖居”的典范。你若有空去读那些名人传记,你真的会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真的会为他们丰富的精神追求而赞叹。他们就像浩瀚宇宙中那些耀眼的星辰,只要你仰望星空,就能看到他们在闪闪发光,给人类以启迪。那个时候,你才能体会到什么是诗意地栖居的生命状态,你才会领悟到生命的丰富内涵和意义。
2021年11月,我在十天内送走了82岁的母亲和78岁的婆婆,在缅怀她们的同时,我突然发现,她们都是这个世界上“诗意地栖居”的普通人。她们的一生历经苦难,幼年丧父,颠沛流离,在困难时期为了养育子女忍饥挨饿,失去丈夫后独自抚养和陪伴儿女成长,在子女的孝顺陪伴中安度晚年……她们的内心充满爱,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充满对子女的深情,她们才是用勤劳与勇敢,用淡定与从容,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成诗的普通人。
因此,我想把这本书献给她们,感谢她们一直用爱陪伴我们,让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去追求“诗意地栖居”的生命状态。
我的人生阅历告诉我,如果一个人一味沉湎于声色犬马,这样的人生被各种欲望所累,很难体会到生命的真谛。有的人甚至为此失去了人身自由,失去了享受阳光、新鲜空气以及大自然的自由,还奢望什么诗意地栖居呢?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在《论生命的短促》中写道:“那些将时间全部浪费在酒色中的人也属最无可救药之列,因为没有比让这些东西占据人心更令人羞耻的了。”我深以为然,我摒弃那种让我的人生陷入平庸无聊境地的生活方式。
艺术,是人类超越平凡世界的美好意境与思想结晶。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说:“最能改善人的气质的,莫过于对各种诗歌美、绘画美、音乐美的研究,它使人产生一种怡人的忧郁感,这种情感最能与他人为善,与他人为友。”对此,我深有同感,并身体力行,不断去探究生命的意义,探究“诗意地栖居”的生命状态。
我想,诗意地栖居,就是要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精神内涵,更贴近艺术。兢兢业业工作,工作之余阅读经典书籍,欣赏或创作书法和绘画作品,聆听或演奏经典名曲等,在艺术的慰藉中创造诗意的人生。这些艺术和创作都能让人感受生命的美好,享受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从而滋养浩然之气。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更是一种对富足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充满对这个世界的爱,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无论战争还是灾难,无论生老还是病死,无论这一生会遭遇怎样艰难的境遇,依然可以做到诗意地栖居,这,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