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08 09:19
——电建核电公司档案工作者的故事
董卫强 魏巍
不依青简,何以为志?在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电建核电公司”)70余年发展的征程中,有这样一支默默耕耘的档案工作者团队,他们隐于幕后,却以细致入微的匠心,将企业成长的每一帧画面、发展的每一次跨越,都悉心收录进档案的长河。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构筑起守护企业记忆的国家一级档案室。他们传承工匠精神,以兰台为阵地,用档案书写历史,让电建精神在字里行间和音像资料里代代相传。他们,就是公司那些默默奉献的档案工作者。
从“墨香案卷”到“数字引擎”的档案先锋
杨涛,作为80后,同时也是一位有着多年档案工作经验的资深专家。在电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中,他深耕档案管理领域20余载,成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拓荒者”。“十四五”期间,面对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以及企业档案数字化转型的艰巨任务,他主动打破知识壁垒,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数字档案攻坚战”。
杨涛进行专业授课。
面对公司历年积累的海量历史文件,从电力工程设计图纸到施工技术变更记录,从项目合同到验收报告,逐项进行梳理、鉴定与挂接。每一份文件的元数据校验、格式转换、版本追溯等,他都亲自把关,用放大镜般的严谨态度核对文件信息。无数个深夜,办公室的灯光下,他专注比对数据、反复核查细节,只为确保每一份电子档案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他与信息管理部门的同事一起讨论系统设计、页面交互等研发工作,将新兴技术与档案管理实际需求深度融合。经过不懈努力,最终研发出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档案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公司档案从形成、归档到利用的全过程数字化管控,将档案利用效率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让沉睡的档案资源真正转化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资产”,也让杨涛成为公司档案管理领域当之无愧的“先锋官”。
“集装箱”里的荣誉守护者
1993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吴艳萍就接手了档案工作,那时她还是个年仅18岁的小姑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一窍不通。她便拜师学艺,从最基础的资料管理学起,描图、打字、科技图书、上施工现场管理工程资料……在工作实践中积累档案资料的管理知识。
吴艳萍查阅档案。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荣获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为了留存好这些珍贵的荣誉,记载公司荣誉的发展历程,做好公司品牌宣传工作,需要建立公司荣誉展室及实物档案。为筹建荣誉室,那些日子吴艳萍四处奔波。面对办公面积紧张的困境,她积极协调,将石横项目的集装箱运送到济南总部改造成荣誉展室。
她穿梭于各部门收集奖牌等实物档案,又日夜规划展台布局、设计展板灯光,精心编码保存,在方寸集装箱内倾注无数心血,只为让公司荣誉绽放光彩。最终在集装箱改造成的方寸空间里,她以专业匠心填补荣誉陈列的空白,实现了公司荣誉实物档案从零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为公司品牌建设筑牢坚实的荣誉基石。
2015年,她开始负责公司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近期,她又肩负起《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的编制任务。从开始准备到终审稿报送,再到贯彻执行,每一个环节她都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各部门职能与应归档文件不匹配、缺失问题,她积极与各部门档案分管领导沟通,使各部门产生的条目最终实现逐条确认,为公司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注入专业力量。从事档案工作30年来,吴艳萍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投入到档案管理事业中,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在平凡的工作中绽放独特的光芒。
海外那时悄悄绽放的“中国花”
寂静的档案库房里,一排排档案柜整齐排列,张霞戴着白手套,轻轻擦拭着布满岁月痕迹的文件盒。这是她坚守岗位的第30个年头。1996年刚入职时,面对杂乱无章的纸质档案,用张霞的话说就是“两眼一抹黑”。
工作中的张霞。
面对困难,她没有丝毫退缩,整日泡在档案室里,将电力工程图纸、技术报告、实验数据等资料逐一分类、编号、装订。为了便于快速查找,她在每个档案盒上贴上手写标签,甚至手绘了详细的档案存放地图。
随着公司海外事业的不断拓展,张霞从国内项目转战到苏丹项目。烈日炙烤着铁皮板房,她戴着安全帽穿梭在各部门之间,将施工日志、设备验收单、跨国采购合同等资料逐一收集。项目高峰期,每天近百份文件涌入档案室,张霞自创“三维分类法”——按时间轴梳理进度、按专业领域划分系统、按紧急程度设置优先级,让每份文件都能精准定位。
当业主临时要求核查3年前的地基勘探数据时,她仅用半小时就调出完整档案,其高效精准的工作能力赢得各方赞誉。在这片异乡土地上,张霞用专业与坚守,让每一份档案都成为支撑项目稳步推进的可靠基石。
做事缜密、热爱工作、严格要求自己,专业知识丰富是张霞最大的特点。从事档案工作以来,30年如一日,先后多次被公司评为先进个人、档案先进工作者。如今张霞负责公司总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将30年经验凝结成可复制的行业规范。她常对年轻同事说:“每份档案都是工程的生命印记,我们不仅是保管员,更是历史的守护者。”从手工编目到智能管理,从国内项目到国际工程,档案室里的张霞用耐心与专业,书写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
从“渴望轻松”到“档案坚守”
张媛,从事档案工作已经15年了。起初她在项目上从事建筑专业的工作,每天跑现场、测量、交底、验收,跟业主、监理和协作单位周旋,马不停蹄。每次到项目部办公区,总是羡慕管理部室的同事好像不用天天“到处跑”。
2010年,公司临沂项目开工,档案部门人员紧缺,张媛被安排到项目文件中心工作。当时她窃喜,幻想着终于能在办公室里幸福地“放轻松了”。但真正接触到档案工作她才发现事与愿违。随着项目工作的开展,她开始编写符合项目工作的文件中心管理程序,跟业主、监理反复商榷文件格式及传递方案,向二级单位传达业主、公司的管理办法,制定工作操作流程,还有每天重复的文件传递、签发、整理存档、各种借阅登记,更让她想不到的是还要去施工现场拍照、录像,及时记录下工程节点,要对建筑、锅炉、汽机、电气、热控等各个专业全面了解,跟踪记录,必须做到“全能”。
工作中的张媛。
外行看似工作轻松,只有张媛自己知道,这重复枯燥又事无巨细的每一项工作有多辛苦。工程后期,竣工档案整理组卷移交,这时档案工作成了全项目的焦点。前期资料被忽略,给进度让路,后期赶资料就成了通病,加班熬夜整理竣工资料样本,对外跟业主、监理争取项目利益最大化,对内还得耐心细致地指导技术员的资料……当然最终移交完成后的成就感对于张媛来说也是无以言表的。
经历了多个项目的磨炼,现在张媛主要负责公司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当看到一排排接近房顶的密集架,满满登登的竣工档案,整齐又一目了然,让人无比震撼。张媛说:“档案工作这些年,经历了从项目到总部的跨度转变,参与了档案数字化科技进步,未来无论还会有多少的变化,我都会拼尽全力为之奋斗!”
在海外项目的集装箱档案室内,在深夜档案办公室的台灯下,在堆满图纸与文件的案头前,在公司荣誉室的讲解声里,电建核电公司的无数档案人正重复着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工作。这些档案工作者以集体的力量编织起企业发展的记忆网络,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兰台精神”,将每一份文件、每一张图纸、每一段数据,都化作支撑企业发展的牢固基石和照亮企业前行道路的不灭灯火。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