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人物

南网储能鲁布革电厂周政坤:大坝闸门“装甲兵”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7-31 16:06

马文涛 何莉英 

  黝黑的皮肤泛着健康的光泽,仿佛浸透了阳光的金属质感;棱角分明的面庞刻着岁月的印记,松柏般挺拔的身姿透着股不屈的劲儿。这身影在黄泥河畔的南网储能鲁布革电厂已驻守五个年头,总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如中流砥柱般稳住阵脚。

  他叫周政坤,人如其名,有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沉稳气度,更怀揣着“以政惠民、泽被长远”的初心。因待人友善真诚,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周。老周其实并不老,只是偏爱在烈日下沉淀自我,静待厚积薄发。

“传帮带”带领新员工学习闸门系统电气设备,右为周政坤。何莉英 摄

  偶然得知他是退伍老兵,却从未听他主动提及,只从旁人的只言片语中略知一二。而他的底色,早已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悄然勾勒:有军人的橄榄绿,更有党员的赤诚红。

  老周的眼眸里藏着一种光,那是和平年代里安享岁月静好的人们少见的锋芒。出于好奇,多方打听后,一个沉默却伟岸的轮廓渐渐清晰。他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是一名专攻特种车辆驾驶的装甲兵。从青涩新兵到精进能干的老班长,从零基础到精通各类装甲装备的“多面手”,他用了整整16年—一段完整的青春。正如那首他听了十六年的军歌所唱:“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都是青春的年华,都是热血儿郎。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一样的足迹留给,山高水长。”或许听得多了,旋律便刻进了骨子里。脱下戎装换工装,不变的是那份“把‘我’轻轻抹去,把‘我们’举过头顶”的信念。如今,老周选择坚守在西南偏远山区,投身艰苦的水电运行基层工作,为人民的光明事业继续发光发热。他身上的那抹绿,是军人永不褪色的奉献底色。

  老周曾三次荣立三等功,和平年代的功勋更显珍贵,每一次表彰都是对他“合格战士”身份的最佳印证。服役期间,他主动加入中国共产党,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奉为圭臬。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性淬炼意志,脚踏实地提升综合能力与军事素养,在党的光辉下锻造军人荣誉。转业安置时,他放弃了轻松安逸的选择,毅然挑战从未接触过的水电运行基层岗位。老周不善言辞,但行动早已诠释心声:“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是我该去的地方。”

  闸门之间,是他的“新战位”,老兵已然就位。在部队保障装备,在地方保障民生,看似都是技术活,实则跨越巨大。初到鲁布革水力发电厂时,他像刚入伍的新兵,对一切都陌生,唯有用一腔热血扎根钻研。新兵要擦三个月坦克,他便从认设备、学规程、背图纸起步,不懂就虚心求教,点滴记录在笔记本上。日子久了,笔记本记满了,他也成了运行中心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面对数十吨重的巨型闸门、复杂的调压井设备和精密的电气控制系统,这位昔日的“铁甲骑士”展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与钻研精神。大坝与调压井的设备间成了他的“新驾驶舱”,他熟练掌握了各类闸门的精准操作与运维,将其练成了自己的技术专长。

日常运维工作,进水塔直栅、斜栅巡检,左为周政坤。何莉英 摄

  “做事有老兵的沉稳,有党员的担当,技术过硬还不藏私,是班组的‘定盘星’。”部门的年轻同事这样评价他。汛期常有突发状况,作为党员,老周总能迎难而上,从容完成大坝调压井水工建筑特巡、闸门系统故障处理等急难险重任务。他不仅知行合一,更乐于言传身教,手把手教新人校核保护定值、分析运行参数、掌握操作原则与故障处理流程,把部队“传帮带”的好传统,化作了班组技术传承的坚实力量。“保障”是老周刻在骨子里的关键词。过去,他保障装备“开得动、打得准”;如今,他保障设备“开得起、停得下、调得出”。部队保的是能打胜仗,电网保的是万家灯火,老周深知,唯有练就过硬本领与钢铁意志,才能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誓言。

  “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哼着激昂的军歌,迈着坚定的步伐,老周依旧带着老班长的范儿。如今,即便孤身一人,也如同一支劲旅,在鲁布革大坝上检阅自己的“兵”—那支历经风雨洗礼却依旧岿然矗立的钢铁“部队”。这座大坝在黄泥河畔屹立多年,见证着他的坚守。

  建军节前夕,南网储能鲁布革电厂运行中心办公室里,老周的工位一如当年部队内务般整洁:工具摆放有序,记录本字迹工整。这位闸门边的“老班长”望着窗外奔流的江水与巍峨的大坝,眼神专注得如同当年望向演兵场:“就希望咱们厂平平安安,设备稳稳当当,电送得顺顺当当。这心情,跟当年盼着演习任务顺利完成,没啥两样。” 从铁甲洪流到电流奔腾,周政坤用十六年军魂与五年实干,在水电运行一线,默默书写着“退伍不褪色”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