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6-16 14:02
郑晓春 毕玉
在寿光公司2号机C修现场,一支由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攻坚小队,用自主研创的“土法校验”妙招,破解了困扰机组安全运行多年的液位计测量顽疾,谱写了一曲“强堡垒、做表率”的创新实践凯歌。
“齐工,DCS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的简称)又报警了!”5月一个寻常的清晨,国家能源(山东)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寿光热控维护项目部的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叫。正在主机润滑油系统巡检的齐乐亮快步奔向工程师站,液晶屏上跳动的液位曲线让他眉头紧锁——这是半年来第17次液位异常波动。
作为机组“血液循环系统”的神经末梢,分布在主机、小机润滑油箱的6支液位计,承担着设备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些看似普通的传感器,既要实时上传数据至DCS监测系统,又直接联锁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简称DEH系统)和小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简称MEH系统)保护动作,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误跳闸。但在寿光公司2号机组,这套“生命体征监测仪”却如同患上间歇性癫痫,频繁的测量漂移让热控班组如坐针毡。
“就像给危重病人装了个时灵时不灵的心电监护仪。”技术讨论会上,业主方专工李大鹏的比喻让会议室陷入沉默。以往的处理方式要么返厂校验耽误工期,要么整体更换耗费数十万。此刻,检修倒计时牌已翻到第9天,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齐乐亮正在检查小机润滑油箱液位计。
“咱们自己干!趁这次检修机会把6支液位计都检查一遍!”项目攻坚会上,齐乐亮的提议掷地有声。这位26岁的共产党员,工作服口袋里永远揣着《热工仪表校验规程》和磨得发亮的游标卡尺。他带着团队连夜搭建“战情室”,墙上贴满液位计结构图,桌面堆着二十多本技术手册,角落的咖啡机彻夜嗡鸣。
“液位计核心原理是浮筒随油位变化产生电感量变化……”凌晨两点,齐乐亮指着白板上的公式,眼里泛着血丝却神采奕奕:“只要模拟出0-100%油位环境,就能完成全量程校验。”突然,他的目光落在窗外的电缆穿线管上,“有了!用这个当校验筒!”
次日清晨的工器具室热闹非凡。齐乐亮和张烁这对“黄金搭档”,正对着6根直径约15厘米的镀锌钢管比划:“底部用耐油橡胶密封,顶部开观察孔,标尺精度要精确到毫米级……”他们像外科医生般精细改造,将废弃材料变魔术般组装成专业校验台。
齐乐亮(中)带领检修团队研究技术图纸。
“开始注油!”5月12日上午9时,检修间化身临时实验室。齐乐亮屏息凝视缓缓上升的油面,手中的万用表指针微微颤动。“停!1200毫米位置。”张烁紧盯着激光测距仪报数。两人如同在雕琢精密仪器,反复调整注油速度,确保液面平稳到达每个校验点。
“50%量程点偏差22.5毫米!”当校验到第6支液位计时,技术员小王发现异常。齐乐亮立即拆解设备,放大镜下,一根0.1毫米的金属丝卡在导向槽里。“这就是罪魁祸首!”他用镊子小心取出杂质,重新装配后数据立即恢复正常。
张烁(左)和齐乐亮(右)利用“自制仪器”校验液位计。
“DCS显示1202毫米,就地翻板液位1200毫米,误差0.17%!”5月15日16时23分,对讲机里传来的捷报引发控制室欢呼。原本需要15天、耗资8万元的校验工程,被这支青年突击队用3天、不到500元成本攻克。更宝贵的是,他们独创的《就地液位计快速校验法》被编入企业技术标准。
“这不只是技术突破,更是思维破冰。”在成果发布会上,寿光公司生产副总感慨道。如今,这项创新已在山东公司内6台机组推广应用。齐乐亮团队的故事,掀起“小发明解决大问题”的热潮。
从“卡脖子”到“握命脉”,山东工程公司人用行动诠释:提质增效的密码,就藏在基层员工永不停歇的创新脚步里。当党旗飘扬在攻关一线,当工匠精神遇见创新思维,那些看似平凡的岗位,正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传奇。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