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5-29 16:55
杨吉英
河西的风裹挟着砂砾与苍茫,在祁连山北麓的草原上横冲直撞。车轮碾起的尘土、风雨中的仓促奔波、挽起裤腿的跋涉,都成了这场 "走转改、践四力" 记者行最真实的注脚。
"我想在这里感受一场真正的沙尘暴......" 正在做采访记录的李璇抬起头,笔尖已在本上留下一道工整的字迹。
"这个愿望,不难实现。" 王瑞文的笑纹里嵌着细沙,"河西的风一年刮到头,今年尤其肆虐......"
步行至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半山腰时,混着砂砾的风沙愈发凛冽。载重卡车的轰鸣声与呼啸的风声绞作一团,数次将镜头里的话语撕扯得支离破碎。电站负责人马超群对着摄像头反复录音,风蚀的面庞刻满岁月的沟壑,却让眼中的执着愈发灼灼如炬。
“这个国家‘十四五’重点项目建成后,每年将节约标准煤48.5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46.06万吨,相当于在戈壁滩上种下70万棵胡杨树。”马超群介绍。
国网甘肃金昌供电公司的建设者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环境条件与工作节奏。项目初期,他们背着设备在荒原上跋涉,白天蹲在施工现场画图纸,夜晚裹着大衣在帐篷里做负荷测算,为这个 "巨型充电宝" 量身定制 "一阶段一方案" 的供电保障方案。新建改造的输电线路如银色丝带穿越沙丘,变压器在风沙中稳稳伫立,将可靠电能输送到每个施工点位。
"现在的荒凉是暂时的。"马超群的声音被风沙打磨得沙哑,"等机组转起来,河西的风就会变成清洁电能,顺着电网送到千万家。"他指向远处,风掠过路边新抽枝的白杨树,嫩芽在砂砾中顽强舒展,如同这片土地上倔强生长的希望。
“昨晚风很大……”李璇停下手中的笔,“风刮得我没怎么睡……”
"这还算小的。"同行的人拍拍她的肩膀,"前几天那场黑风暴,把供电所的铁皮顶棚都快要卷跑了……"
在永昌县水源供电所,副所长何庆武冲进门来,深蓝色工作服上蒙着厚厚一层土,"抱歉啊,刚给村子里送完电。"他在裤子上用力蹭了蹭满是灰尘的手。
这个在2024年9月以满分成绩跻身国网”百强供电所“的基层单位,背后藏着无数个风沙呼啸的日夜。作为线损管理的"神经末梢",何庆武和同事们每天要徒步巡视20公里线路,用红外测温仪检查每一处接头,在智能电表数据里捕捉0.1%的异常波动。去年冬天,为排查一台区的线损异常,他们在零下20度的旷野蹲守三天,终于发现被积雪覆盖的破损导线。
"别小看这百分之一的线损率,背后是千家万户的光明。"何庆武指着墙上的辖区地图,密密麻麻的红线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灯火,"我们多走一里路,就会减少很多停电的风险。" 窗外的风依旧在吼,供电所院子里的杏树已结了果实,左右摇晃,掉下来不少,在地上滚来滚去。
从永昌到河西堡的70公里路程,风一直在刮,唰唰声裹着砂砾,时而急促时而舒缓。
车行驶到甘肃华电腾格里绿色能源有限公司金昌分公司门口,满载建材的车辆往来穿梭,塔吊林立的工地上,与风掀起的阵阵沙雾交织成一副大干快上、只争朝夕的生动图景。
华电腾格里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新建线路跨越90公里的苍茫戈壁,这承载着能源传输重任的线路工程,由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投资建设,国网金昌供电公司全力推进属地化协调工作。
时针悄然划过12点,结束了一上午紧张忙碌的工作人员,戴着安全帽,步履匆匆,从现场鱼贯而出,随着这股下班的“人潮”,此次采访也不得不匆匆画上句点。
在返回的车上,李璇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着:"这里的风会记住每一颗拧在铁塔上的螺丝,每一米埋在沙下的电缆,以及每一张被风沙刻满故事的面孔。"
车窗外,风仍在吹,但这一次,她听见了风中的交响:那是杆塔上的防震锤在风沙中轻叩,如灵动的三角铁;是换流站里的电抗器发出的低频震颤,似沉稳的定音鼓;是千万伏电流在银线上穿梭的嘶鸣,像激越的小提琴协奏——它们穿过戈壁,越过群山,去向更辽阔的远方,在每一个需要光明的地方,写下最动人的印记。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