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5-29 09:35
郭光前
在广西柳城县起伏的山峦间,一片“蓝色海洋”正随日光流转,将光能转化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澎湃动力。这里是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合山发电公司柳城古砦光伏项目现场,也是该公司发展建设部光伏建设项目经理陈诗胡深耕一年的“战场”。2024年,他带领团队啃下硬骨头、蹚出新路子,让古砦光伏项目从“重点督导”蜕变为“标杆工程”,以全容量并网的亮眼成绩,为国家“双碳”战略写下生动注脚。这位脚步铿锵的“光伏先锋”,用实干与创新诠释着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深刻内涵。
开年即冲刺:在寒冬中凿开并网“突破口”
2024年1月,桂北大地寒风刺骨,陈诗胡负责的古砦光伏项目迎来首次并网大考。山地施工的险峻、设备供货的延误、并网审批的复杂,如三只“拦路虎”横在眼前。“按期并网不仅是任务,更是对区域电力保供的承诺。”陈诗胡深知,这场硬仗只能赢不能输。
面对设备延期,他连夜组织团队梳理供应链,发现线路导线和金具等关键设备受春节假期影响严重。凌晨三点的会议室里,他拨通厂家电话,用“挂图作战”的方式逐项敲定排产计划,甚至派专人驻守工厂,盯着每一道工序。“驻厂的同事每天发设备生产视频给我,连螺丝拧紧的力矩都要检查。”他笑言,自己那段时间成了“半个质检员”。
山地施工更是难上加难。塔基点位分布在坡度超30度的陡坡上,传统施工方案效率低下。陈诗胡带着技术骨干背着全站仪爬遍山头,用三维建模精准规划每一处基础,将塔基定位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施工周期缩短了20%。在并网审批环节,他提前两个月对接电网公司,带着200多页的涉网试验报告“蹲点”沟通,硬是为项目开通了审批“绿色通道”。
1月31日,当首股电流汇入电网时,陈诗胡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浸透。这场开年之战的胜利,不仅为全年任务赢得“开门红”,更让团队士气高涨:“跟着陈经理,再难的关也能闯过去!”
揭榜挂帅:在困局中重塑项目“生命线”
3月,古砦光伏项目因集电线路滞后、土地租赁受阻,成为公司“重点督导项目”。陈诗胡主动揭榜挂帅,在动员会上立下军令状:“不破楼兰终不还!”
上任首周,他便发现集电线路施工队技术薄弱、管理松散,40%的杆塔基础征地毫无进展。“必须换队伍!”面对各方压力,他果断启动竞争性谈判,引入三家优质单位现场比选,独创“过程考核+节点奖惩”机制——每提前一天完成节点奖励5万元,滞后一天罚款10万元。新队伍进场后,他吃住都在工地,每天清晨6点带着图纸巡查,晚上9点召开复盘会,硬是将滞后的20天工期抢了回来。
土地租赁是更大的挑战。项目涉及6个村屯、200余户村民,部分农户对光伏用地心存疑虑。陈诗胡想出“两线工作法”:一条是“党建联建线”,联合乡政府成立“光伏征拆临时党支部”,12名党员分片包干入户,用“田埂会”“火塘夜话”讲透政策;另一条是“利益共享线”,设计“土地租金+就业帮扶+村集体分红”模式——每亩租金比市场价高10%,优先录用村民参与施工,项目建成后每年向村集体捐赠10万元公益金。村民李大叔算了笔账:“租地年收入3000元,在工地打工月入4000元,比种地强多了!”9月底,项目用地签约率达100%,曾经的“矛盾焦点”变成了“共建亮点”。
创新赋能:在细节中雕琢精品“光伏路”
在陈诗胡看来,高质量建设既要“拼速度”,更要“抠细节”。古砦项目原设计集电线路长26公里,需穿越2片生态公益林,不仅成本高,环评压力也大。他带着团队徒步踏勘20公里,在山脊上发现了“破题点”:用35千伏架空线路替代地埋电缆,既能减少70%的林地砍伐,又能降低施工难度;在光照充足区域增设组串式逆变器,缩短电缆铺设距离3公里。这一“以塔代线、以光代缆”的方案,不仅节省投资800万元,工期还缩短了45天。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主导的“智慧工地”。打开手机里的管理平台,360度监控摄像头无死角覆盖,设备缺陷会自动生成工单推送至责任人。“以前查一次安全隐患要跑一整天,现在坐在指挥部就能精准调度。”安全员小李感叹,系统运行后,项目安全事故“零发生”,施工效率提升了20%。
在设备选型上,陈诗胡更是“斤斤计较”。光伏组件支架原设计采用碳钢,他对比后发现热镀锌钢虽贵5%,但寿命延长10年,最终说服团队更换材料:“我们建的是‘百年工程’,不能只算眼前账。”
党旗领航:在攻坚中淬炼红色“先锋队”
作为有着4年党龄的党员,陈诗胡始终把党支部建在工地上。项目启动时,他牵头成立“党员突击队”,8个“党员责任区”的红旗插遍山头。在并网调试的关键期,党员们连续48小时守在设备旁,逐个排查3000多个接线端子,硬是将调试周期缩短了3天。
他还独创“阳光采购”机制,邀请该公司审计、纪委全程参与招标,大到千万级的设备采购,小到百元的办公用品,都在系统里留痕公示。“工程优质首先要干部优秀。”他常说,项目建设期间,团队没收到一封投诉信,没发生一起违规事。
荣耀收官:在山巅上书写绿色“答卷”
2024年12月25日,古砦项目最后一条集电线路合闸启动,72兆瓦装机容量全容量并网!监控屏上,实时发电量突破5.8万千瓦,超过设计值5%。这个年发电量0.7亿千瓦时的项目,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17万吨,足够1.75万户家庭用上清洁电。
更让陈诗胡骄傲的是项目的“民生账”:施工期间带动当地就业200余人,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曾经的荒山变成了村民的“聚宝盆”。并网仪式上,村民们送来锦旗,上面写着:“光伏点亮致富路,党员带头暖民心”。
从寒冬里的破冰者,到山巅上的追光者,陈诗胡用365天的日夜坚守,在光伏建设的征途上留下深深的足迹。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驻厂监造时的较真”“翻山越岭时的脚印”“深夜会议的灯光”,诠释了新时代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密码。
如今,站在古砦项目的观景台上,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撒落人间的星辰。陈诗胡的目光早已投向更远的地方——那里,新的新能源项目正在规划,新的挑战等待征服。正如他常说的:“光伏人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这位执着的追光者,正带着他的团队,在绿色能源的征途上,继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奋斗篇章。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