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1-14 16:07
张梦琦 沈征兵
新年伊始,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已进入深冬时节,万物静谧,一条蜿蜒穿行于雪原之上的“钢铁巨龙”却依然生机勃勃,那是雁宝能源的煤炭运输专线,承载着北疆能源运输的重担。
1月6日,气温已降至零下28摄氏度,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驱散黑夜,曹亚海,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巡道工,踏上了他一天的巡检征程。
寒风凛冽,白雪皑皑。曹亚海身着厚重的御寒衣物,背着10多公斤重的工具包,从集配站到露天站共计8公里的线路,再返回检查另一条铁轨,一来一回16公里,是他每天的固定路程。他的目光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行车安全的微小细节,无论是夹板、螺栓、螺母还是卡丝,都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一旦发现钢轨、道岔出现裂纹伤损等影响列车安全的重大险情,他都会第一时间向列车和调度指挥中心发出紧急信号,及时报告抢修。
寒风比往日更为刺骨,他不自觉地裹紧衣服,边走边拿起锤子敲击铁轨,听着声音辨认是否有损伤,确定没有异常后缓步起身,脚步稳健前行,每一步都踏在枕木上,发出轻微的闷响。
行进至集配站A线14公里550米处,曹亚海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一丝异样,那是一颗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螺栓,它微微偏离了原本的位置,预示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他立刻俯身确认螺栓的松动状态,迅速从随身携带的工具包中,挑出合适的扳手对螺栓进行调整。他深知在极寒环境下,任何小疏漏都可能演变为大事故。
然而,紧固完螺栓,他又在不远处的15公里100米处,发现了更大的隐患。一块承重垫板出现了明显的变形,这直接威胁到了轨道的整体稳定性。他意识到,仅凭他携带的工具无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工务班的同事利用专用工具进行技术修复。
“调度中心,巡道员曹亚海在15公里100米处,检测到承重垫板明显形变,请求工务技术支持。”曹亚海通过对讲机紧急联络调度中心。
“收到,我们立即调配工务人员前往指定位置进行抢修。”调度中心迅速回应。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曹亚海在周边设置警示标志,利用手边的工具尝试先做临时性的加固处理,以防止事态恶化。
十五分钟后,抢修人员到达,曹亚海迅速向抢修负责人详尽阐述了现场情况。随后,配合抢修人员运用支撑架固定住周围的轨道结构,确保在操作过程中不受外力干扰。拆卸旧垫板,安装新垫板,紧固螺栓,测试平整度和强度,确保承重垫板符合标准后,曹亚海才松了一口气,心头重压一散,才发现脸颊都被冻得有些麻木了,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欣慰。
收拾完抢修现场,送别了工务的抢修人员,曹亚海迎着寒风继续踏上了巡检的征程。
“天天行走在铁路线上,这里每一个螺丝钉,每一段铁轨,我都熟悉它们。”这是曹亚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巡道工,必须具备一双“毒辣”的眼睛。他深知,即使是微小的裂缝或是轻微的锈蚀,都可能成为未来“大麻烦”的源头。因此,无论是螺丝的松动,还是轨道间的缝隙变化,都逃不过他的“慧眼”。
巡道工的工作是靠双脚走出来的,铁路有多长,双脚就要走多远。曹亚海的工作简单枯燥,往复行走在铁道线上,几年下来,他自己都不知道走了多少路,但当好铁路安全畅通的守护者,为公司煤炭运输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他心里最自豪的事儿。
在雁宝能源,像曹亚海这样的巡道工还有很多,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们风雨无阻用双脚踏遍每一寸铁轨,用汗水浇灌着这条雁宝铁路专用线,确保它畅通无阻。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