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15:00
——记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岩
梁小燕
当前,青年一代正在逐步成长为智慧矿山建设的主力军。
在全国首个2亿吨煤炭生产基地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所属的13个矿井中已成立90余个大学生智能化采煤班,职工平均年龄仅为31岁,“95后”监测监控工李岩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在去年举办的第23届全国煤炭行业职工职业技能示范赛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个人金奖,今年又获得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勤学苦练 打牢成长之基
2019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李岩,通过招聘考试进入神东,成为乌兰木伦煤矿通风队的一名监测监控工。终于进入心仪的单位,干上了专业相符的行当,李岩信心满满。入井后,神东井下的传感器、设备比大学期间所学所见的高级、先进,怎么办?李岩面对新的挑战,一头扎进实操室,边学边干。师傅看到他一心学习钻研的劲头,满心欢喜,主动指导、讲解、提供说明书,帮着李岩快速提升。李岩受到启发,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来井下各类设备的说明书,按照技术知识进行分类划分、分块掌握,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虚心向他人请教。
一次,为了搞清楚声光报警器内部接线原理,李岩就将其拆卸开学习研究,可研究明白后,却组装不好了。反复组装无果后,只好求助于师傅,在师傅指导下声光报警器重新恢复了原样。这次小小的惊险经历让李岩心有余悸,认识到监测监控工作必须储备足够的知识,积蓄经验。后来,只要看到有设备厂家人员进驻矿井,他就跟在厂家人员的身后,学这问那,最后还和他们成了朋友。只要遇到设备方面的难题,李岩及时和他们联系、沟通,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在监测监控圈快速成长、成熟。
2020年初,乌兰木伦煤矿安装起了新的掘进工作面。因工作面变长,传感器满足不了长距离供电要求。负责此项工作的李岩多次到现场查看,分析设备和材料,与工友共同交流、深入研究。向队里提供了一份详细的创新优化长距离供电方案,建议不再增加分站,只安装一台电源箱将其单独直接给传感器供电。队里经过反复论证,认为此项方案可行,快速将其落实到工作面。该项创新不仅保证了传感器长距离供电的稳定运行,也降低了设备使用量、维护量以及相关费用。
匠心传承 凝聚班组之力
2021年,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李岩在班组长竞聘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为监测监控班的班长。而此时,矿里也在推进智能矿山建设,开始进行监测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全面适用智能化系统。现实对监测监控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班组全体人员快速掌握新原理、新工艺。
当时,监测监控班共有8名员工,而李岩是班组里面年龄最小的。员工思想、团队意识、技能水平的提升都是李岩这个新班长绕不过的难题。如何逐步解决这些难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李岩拿出了一套关于安全保障、设备检修及维护2项能力提升方案,绩效考核、实物奖励2项激励方案,定小规矩、做小核算、开小座谈等做实3个小管理以及做到监测监控系统零超限、零故障2个“零”的班组管理法,并为其命名为“2232”班组管理法。这套班组管理法通过班组例会讨论、队内修改完善,很快就运用到了实践中。
那是一场从思想到行动的全新“磨合”。
“王哥,这是新系统,不能乱操作,有问题就反映么!”在李岩的建议推动下,队里在地面实操室里搭建起了一套模拟井下监测监控系统的设备。从此,只要在闲暇时间,李岩就组织班组里的骨干,带领班组人员在实操室里通过现场演练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推理,并指导大家对实物进行拆卸、分解、组装,让班组所有人员成为学习型、技能型人才。
而与之呼应的是同时开展的一个季度一次的技术比武活动。班组人员进行分组,大家轮流参与到接电源、分站接线、传感器标校等比赛中。赛后,对优秀人员进行实物奖励,将排名靠后的人员纳入帮带行列,实行3个月的帮带提升,在下一季度的技术比武中将其列为重点参赛人员,以此来检验提升技能水平。李岩还利用各种活动、电话、微信群,动员班组人员的家属做好后勤工作,把幕后的亲属团队也动员起来,有的家属充当宣传煤矿知识的宣传员;有的家属在微信群里吹起安全“耳边风”;有的家属成了为“行走的收集班组建议箱”……
班组人员的技能水平在逐步提升,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也形成了大合力,提前完成了井下监控设备系统的全适配并试运行成功。
2022年新年伊始,神东乌兰木伦煤矿授予李岩带领的监测监控班“优秀班组”称号。
班组里的员工个个热情高涨,很快又全身心投入新一年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
实干笃行 护航创新之路
走到区队,李岩翻开智能矿山推进方案中涉及监测监控计划的内容细细研究起来。
作为通风队监测监控班班长,李岩已经和井下各类难以捉摸的气体打了好几年交道了。这次,矿里大力推进智能矿山建设,对监测监控设备进行更新升级,将进一步推动监测监控工作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李岩也意识到打造高素质队伍,凝聚团队力量才能与发展相适应。
推进智能矿山建设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将之前井下铺设的电缆改为光缆敷设。光缆敷设不能破皮打弯、不能生拉硬拽,更不能一段一段间歇性敷设,每一个难题都被李岩提前规划到攻克圈内。前期工作的顺利完成,为第二阶段设备的更新升级打下了基础。李岩带着班组人员对相关设备进行测试,发现有超过一半的设备需要升级实现无线上传功能。这也意味着,李岩和班组里的8名成员,一边要维护好旧系统的运行工作,一边要下大功夫加快升级新系统,同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其运行原理。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李岩统筹好班组人员,按照个人特长和技能水平将其划分为两组人员,积极参与到双系统维护、升级和每日的培训学习中。他自己也主动放弃休息,带头认真钻研,查阅资料,天天带着问题下井,找回答案下班。在李岩带领班组人员安装好无线传感器时却接收不到任何信息。李岩分析问题可能出在安装无线传感器的配套接收器上,在对接收器重新进行方位和角度的调整中,问题果然被解决了。
此时,李岩也意识到井下的各个巷道条件不同,要想将无线传感器安装好,还要在工作计划中加入井下地理位置与实际条件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安装好设备。
经过李岩和班组成员的敢拼实干,监测监控系统终于进行到了最后的测试阶段。还没等李岩将紧绷的神经放松,新的问题就来了——监测监控系统传输出现闪断现象。
经过仔细排查设备和缆线,李岩发现设备和系统全部正常。为了找到闪断原因,他坚持值守井下,在历经10多个小时后,他发现每到生产开始时,工作面的传感器就会无规律地开始闪断,时长时短,导致监控系统故障闭锁断电。有了这一发现,问题总算有了突破口,李岩马上进行反复试验,又发现只要有梭车运行到工作面传感器的附近就会发生故障,离开就显示正常。
李岩兴奋极了,他找到了“病症”,立即联系厂家研发人员进一步核实,果然是因为变频式梭车磁场干扰到了传感器,导致出现故障。随后,李岩根据实际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将此类问题杜绝,做了案例总结分析。
当新一天的晨光再次洒满乌兰木伦煤矿的时候,李岩正带领着班组开启新的工作,他说,气体虽然难以捉摸,但通过我们的实干笃行、创新发展,始终会将它变成可读的数据、变成醒目的信号,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