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国网通江县供电公司:扎根红土地的电力“老黄牛” 26年服务“零投诉”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22-04-26 14:51

  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王力 报道 郑先朝,国网通江县供电公司王坪供电所台区经理,19737生于通江县沙溪镇铁坪村2002年加入国共产党,从事供电服务工作26年。

  无论街道作坊的小老板、田间忙碌的村民,还是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对这个过早谢顶、脊背略微佝偻、一脸憨憨笑容的汉子都不陌生,那个斜挎工具包、肩扛绝缘梯,在田间地头或街头巷尾忙碌奔走的身影,是当地人最为熟悉的风景。

  1:4100 浑身使不完的“牛劲”

  天一亮就起床,戴上安全帽,检查一遍工具包,身着橘红色工作服的郑先朝,一头扎进晨曦里。

  “郑老师,我家电路跳闸了,帮忙看看吧!”3月29日中午11点,郑先朝手机响了,一位熟悉的街道居民来电求助,“可能要等一会,我这边处理完了就过来。”话音刚落,一个陌生电话又进来了,对方是当地一所公办学校的负责人,请他过去看看电路,听着对方说话有些耳熟,“你是老闫吗?”郑先朝确认后,立即将对方的名字存入通讯录。

  这是郑先朝多年来形成的习惯,那部老旧手机里保存的号码已近两千个,其中有深山里的村民、街道住户、企业老板······

  王坪供电所服务周边四个乡镇,郑先朝负责的区域较大,为减少路上花费的时间,他自费购买了摩托车,前些年交通条件不好,每逢下雨天进山,浑身糊得像一只泥猴子,回到镇上时往往已是深夜。有时半夜睡得正酣又被电话吵醒,一个冬天的夜晚,街上豆腐坊老板打来电话,说线路“扯拐”求他去看看。“天亮我就过来,行吗?”“不行啊,明天赶场天,几十斤黄豆都泡起的,等着磨豆腐呢!”没办法,郑先朝只得从热被窝钻出来。“大半夜的,你们在捣鼓啥子嘛!”豆腐坊的邻居“抗议”了,郑先朝讪笑着解释一番,对方才作罢。好多个除夕夜,家里团年饭刚刚端上桌,一个电话来了,郑先朝抽身就走,家人只得无奈地摇头苦笑。

  “郑先朝吗?当然熟悉哦,出了名的‘老黄牛’!”当地居民蔡丽琼快人快语。

  1973年出生的郑先朝,属牛,他的身上似乎有使不完的“牛劲”。十多年间骑坏3辆摩托车,2006年从梯子上摔下来断了5根胸椎骨,都没能减缓他奔忙的脚步,他的服务半径在不断扩大,服务对象增至4100户,占整个供电所的四分之一。

  即便如此,郑先朝偶尔还要管“闲事”。2021年一场“寒潮”来袭,当地一家养猪场突然停电,老板紧急求救。“他家里用电该我管,但产业用电不属于我的服务范围。”略微犹豫后,郑先朝还是骑摩托赶了过去,所幸出手及时,除两只乳猪死亡外,避免了更大损失。

  保电护航烈士陵园“有老郑在 我们就放心了”

  2021年,位于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整体提升改造,天上、地下的电力线路也要相应大调整,作为供电所业务骨干,郑先朝自然全程参与。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著名红色地标,郑先朝感觉肩上的担子陡然重了许多。每天他第一个到场,傍晚收工时最后一个离开。有时赶工期,他与同事们通宵鏖战。施工过程中,一个小本子从不离身,线路走向、关键节点,哪里容易出问题,都一丝不苟地记下来。一次巡检时,郑先朝发现线路接口裸露在外,有触电风险,便与同事一道,对陵园新敷设线路进行全面排查,标注隐患缺陷点位并及时处置,确保雨天施工不受影响。同时将巡检范围扩大至整个王坪新村,对1100户住户线路逐一检查,发现排除100多个隐患点。随着工程推进,王坪景区一张完整的线路图已存入脑海中。

  每一年,烈士陵园都有很多重大活动,供电保电任务较重,虽然早已轻车熟路,但郑先朝依旧紧张,他“钉”在现场紧盯设备,生怕出现一丝纰漏。烈士陵园纪念馆原馆长薛元勋说:“看到老郑在,我们就放心了!”。

  26载“零投诉”“要对得起这身工作服”

  淹没在景区熙熙攘攘的人流里,略微佝偻的郑先朝毫不起眼。但穿上橘黄色工作服,似乎马上就变了一个人,检查头顶线路时,他总是努力挺起脊背,动作敏捷利索。

  16年前的那起意外事故,在郑先朝体内埋下了至今无法去除的钢板、钢钉,身板难以挺直了,谢顶也一年年加重,但与失去的比起来,收获似乎更多。

  作为电力行业,对于服务质量的考近乎严苛,但郑先朝至今保持着惊人的“零投诉”纪录。“只有踏踏实实扎下根去,才能了解用户的需求,唯有真心诚意服好务,才能获得客户理解信任。”郑先朝扎根沙溪26年,对“你用电 我用心”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郑先朝看来,客户信任自己,实际是对自己职业的认可。“要对得起这身工作服。”从被招录进公司的第一天,郑先朝就时刻提醒自己,而受伤之后他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从县医院到华西医院,我逃过了一劫,还能重新站起来,是单位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针对其特殊家庭状况,公司每年都会给予帮扶,正是这些细水长流的关爱,让郑先朝重新审视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如今,郑先朝的大儿子已参加工作,尽管工资不高,生活压力不小,但他时常以自己的经历叮嘱儿子:“要忠于工作,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