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黄石供电张再华:以创新磨砺匠心的带电名匠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21-12-31 14:31

  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曹祥魁 报道  1224日,在湖北黄石供电公司“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一件件自制的工器具摆放整齐,工作室负责人张再华正耐心地对青工介绍着这些“小发明”的用途。

  今年50岁的张再华,是黄石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班长,曾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北楚天名匠等荣誉。工作31年来,始终扎根电力最危险的一线,以创新精神磨砺一颗匠心,培育和激励一大批青年立足基本岗位、走技能成才之路。

  1215日,由于业绩突出,张再华被正式聘任为该公司三级职工工匠。

  子承父志 弃中专读技校

  张再华于197112月出生在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父亲是黄石矿务局一名电工,母亲是一名销售员。平凡的父母没能供他足够的物质条件,却给了他东捣西鼓的天性和耳濡目染的环境。

  “他几乎什么都会修,街邻四坊的电饭煲、电视机、收音机坏了都找他!”父亲高超的技能时常得到大家的赞赏和尊重,小再华心里也因此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常年跟在父亲屁股后面的张再华,经常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然后也会好奇地去鼓捣几下,他的父亲却很少制止。

  16岁那年,张再华考上那个年代非常有含金量的中专,可他执意要读技校。“体面的工作不要,硬是要做名工人?”当举家尤其是母亲极力反对时,父亲站在了他的一边。

  在武汉供电技校的那几年,偏爱动手操作的他,将精力基本放在变压器台架安装、电机接线等实操项目。即便如此,张再华的理论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18岁时,由于动手能力强,他被老师选中参加输电专业全国技能竞赛,麻利而灵活的他,取得了全国第四的好成绩。“在场的老师都认为他的接线是那里最漂亮的。”当时带队的王老师回忆道。

  知难而进 创新为了实用

  困难就像绊脚石,如果一味绕过他,下次终究还会被它绊倒。

  19908月,19岁的张再华被分配到了当时的黄石供电局,成为了一名输电带电作业工。

  “遇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这是少言寡语的张再华在班组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经过三四年的苦练,张再华在工作中成了独当一面的人。

  19967月的烈日晒得铁塔发烫,张再华和班组师傅们冒着热汗赶到了110千伏黄铁线13号塔现场,准备带电更换耐张绝缘子串。正好碰上拉线多的π型铁塔,用传统的等电位作业,安全距离难以保证,张再华他们只好不甘的无功而返。

  “能不能换种作业方法!”张再华在班组和师傅们讨论了起来。经过几番尝试,张再华提出的安装U型板装置的间接作业法成功攻克了困难。

  初尝甜头的他,不仅知道了创新的作用,更清楚了创新的方向——实用。为了解决220千伏直线杆塔双分裂导线更换绝缘子时二联板失衡问题,他发明了一种托板装置,打破了常规的直接作业方法,成功实现了该项目的间接作业方式,不仅大大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效率也提高了80%。在2012年国网湖北电力公司举办的技能竞赛中,由于该方法的应用,张再华团队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参赛队伍中用时最短、程序最优、安全性最佳的队伍。

  十八大期间,为了解决220千伏磁栖一回线3号塔引流线过热问题,他将带电作业“秋千法”和“爬升法”相结合,采用先“荡”后“爬”的方式,成功遏止了可能引发电网大停电的可能。

  言传身教 一定要比我强

  “一定要强过我!”这不仅是张再华对青工们的寄托,更是对他们的要求。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张再华心里明白,要团结大家特别是青年的力量,创新之路才能走远走实。

  2014年,随着张再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揭牌,一大批有志青年纷纷加入了创新团队。为了更好的发挥团队效应,他经常组织大家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讨论。

  “上下软梯时间慢了,有很大提升空间。”2012年湖北省电力公司输电技能大比武中,张再华对刚上班两年的徒弟尹鹏飞分析道。为了进一步帮助徒弟压缩比赛时间,张再华对项目各个流程进行梳理,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一点就通,经过思索,尹鹏飞结合自身腿脚长特点,创新了传统上下梯的方式,在比赛中高效完成了项目,夺得个人第二名的好成绩。

  2016年,为了帮助工作室成员黄维君备战国技能大赛配电不停电项目。他利用空余时间,提出利用3D打印机等机器对绝缘工器具进行模拟改良,最终黄维君取得了全国个人第三名的成绩。

  如今,团队实力多点开花。尹鹏飞成了输电运维班副班长,叶俊则是一名无人机达人,黄维君已是配电带电行业的专家。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一批“张再华”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