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20-12-01 17:03
“不管我是啥身份,乡亲们的事都是大事儿!”
——记全国劳动模范、国网伊通满族自治县供电公司新家供电所所长李国
“李书记,准备去巡线啦?”
“李所长,啥时候看看我家猪舍的电啊?”
入冬了,伊通满族自治县营城子镇砂古村的村民们又聚集到了供电所。
在农村,入冬后猪舍的产崽圏需要取暖,鸡舍的产蛋量需要温度来保障,待产的鹿圏也需要保温,这些都需要电。
他们嘴里叫着的“书记”“所长”,其实是一个人。他叫李国,是国网伊通满族自治县供电公司新家供电所的所长,也是营城子镇砂古村正儿八经的村支书。
两个看似不搭边的称呼,却和谐地出现在了李国的身上。 “不管我是啥身份,乡亲们的事都是大事儿!”这是李国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儿。“两家子”的事儿,李国用他厚实的肩膀,一挑就是15年。
李国不爱说话,行动就是他的语言。他从事电力事业33年,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没辜负企业的培养与教育;他担任村支书15年,一直以百姓的福祉为中心,对得起乡亲们的厚爱与信任。
一手抓“网情”,一手抓“民情”,李国用淳朴善良和担当奉献,书写了一名党员的无悔人生、一名光明使者的无私付出,深深地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印在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我们就信他!”
李国就出生在砂古村。17岁的时候,他入伍当了军人,接受了四年的军旅淬炼。
复员回乡后,他被组织上分配到了原伊通满族自治县农电局工作,后去了新家供电所,成为了一名走街串户的抄收员,负责三个村子的供电服务工作,砂古村是其中之一。
从小在村里长大,情分难舍;李国又是个重情义的人,尤其是曾经当过军人,加上公司一直的宗旨教育,对“爱护老百姓”,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彻底的执行。
“只有日头落了,吃过饭,喂过牲口了,乡亲们才有时间。”年纪轻轻的李国,早早地摸出了服务的“窍门”。他熟悉乡亲们的作息习惯,知道他们心里的诉求,工作的时候,更能换位思考,用乡亲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
因为表现好,1992年,27岁的李国当上了新家供电所的所长。当年,他是伊通公司里年纪最小的供电所长。
当了所长,李国还是“老样子”。要说有啥不一样,可能是在家里呆着的时间更少了,布置工作更多的是在现场、在老乡家里。
当了所长,工作更多了,责任更重了。为了干好工作,李国一直拿老乡的需求当“镜子”。一方面积极争取建设资金,改造老旧线路,让电更足、让灯更亮、让老乡的愿望更近。一方面,与电有关的事儿,多替老乡操操心;与电没关的事儿,多跑跑腿儿,把感情处的更深一些。
感情确实是再一步步加深,从李国身份的转变,就可以看出来。
2005年,砂古村换届选举,全村1700多户一致推举李国做村支书,乡亲们认为他是办实事的人,心里头装着乡亲,指定能带领村子好好发展,脱穷根,走上小康路。
营城子镇委的干部觉得不妥,和乡亲们解释,李国是供电公司的正式员工,不能参加村民换届选举。可乡亲们不依,一致表态:李国当村支书,我们心里就一百个托底,我们就相信他。
最后,经镇委、镇政府和伊通公司沟通协商,打破惯例,李国成了县里第一个“跨界”的村支书,供电所长和村支书“一肩挑”。
“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一定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李国当选后一直埋在心底的承诺。
砂古村的位置偏,十年九旱,路又不好,村里的东西出不去,外面的人不愿意来,村子的发展几乎是停滞的。
怎么改变旧有面貌,成了李国当上村支书后的“心头事”。整天里,忙完所里的事儿,他就和村干部坐下来商量办法。修路,就这样被提上了日程。
李国开始经常跑交通等相关部门,上报砂古村面临的难题。这份执着,终于在2006年为砂古村争取到90万元的修路资金,开始着手修建水泥路,解决村民出行难、运输难的问题。
村委会会计姜立军回忆说,当年修路的自筹部分是村民凑的,不够的都是李书记“挪用”了家里的钱垫付的,前前后后有几万元。
就这样,6座水泥盖板桥、10公里水泥路,都修建起来了。到2013年2月,砂古村已经实现“路路通” “屯屯通”。
这条路打开了村里的创收大门。村会计姜立军算了这样一笔账:路修好后,一公顷土地种的粮食能多卖近2500元,全村有土地400公顷,增收可达100万元。
乡亲们的日子逐渐好了起来,村里的万元户多了起来。但李国并没有满足。
2016年,全国上下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李国紧紧抓住这个契机。经过多方努力,他为村里争取到了“梅花鹿养殖”脱贫项目,成立了伊通满族自治县营城子镇砂古村志愿牧业小区。
接下来,他一方面报请上级单位进行线路改造,以便满足项目上马的用电需求。一方面,利用工作之余,多次往返东丰、梅河口、双阳等地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先后带回了优质幼鹿、种鹿共70只。他还摸索给梅花鹿配药和打针的技术,确保梅花鹿的成活率,提高养殖场的产出。
为养殖场的管理,李国奉献出了自己工作以外的所有空闲时间,一直坚持每天凌晨2、3点钟起床,到养殖场带领村民一起扎食料、打扫鹿圈。
2017年至2019年这三年时间里,砂古村“梅花鹿养殖”脱贫产业项目为16户贫困户,共计26人,平均每年每人分红4615元,达到了全省脱贫产业项目领先水平。2019年底,这1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今年的效益经过初步计算,预计这16户依然得到4600多元的分红。
“李书记每年都给我们家分红,自己却没领过村里一分钱。”砂古村贫困户齐凤山的妻子说起李书记,总要竖大拇指。“我老伴瘫痪在炕,全部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我身上,是李书记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说,李书记为咱们累死累活,要对得起他的这份恩情,没道理过不好日子。
最近几年,总有人问李国,你这也小半百了,两头忙,受得了吗?李国的回答很肯定,只要能干动,就要一直带着乡亲们发家致富!
“我们都没有选错人!”
“李国是好同志,我们没有选错人!”时任国网伊通满族自治县供电公司的负责人张波,和李国认识20年了,他表示,每届领导都对李国的工作很认可。
新家供电所地处伊通县东南部,在10个供电所里一直都保持着3个最:员工平均年龄最大、更换所长次数最少、供电线路最稳定。管辖的93公里10千伏线路,经过2002年的农网二期全面改造,加上有效的运维,即使是用电最高峰的春节,都“稳如泰山”。
说起2018年的“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和2019年的自来水配套设备安装工程,新家供电所员工董波说,别看李所长都50多岁的人,还有年轻时的那股狠劲。
工程量大,工期紧,民生工程关系大,李国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早出晚归的状态。他早晨起来忙完鹿厂的事儿,就到所里备料,安排作业计划,检查安全组织措施制定情况。
施工期间,他经常和同事们一起吃盒饭,太忙就在施工搭建的临时帐篷里睡一晚。在他的带领下,同事们抢工期、保质量、重安全,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
截至到2019年底,新家供电所已经连续28年无服务行为投诉,曾被国网公司、省、市公司评为“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荣获四平市“劳动模范”、吉林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吉林省 “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
说“没选错人”,最有发言权的,还有砂古村的乡亲们。
走进如今的砂古村,平坦的水泥路、整齐的砖瓦房、笔直的电线杆……多年来,砂古村在李国的“改造”下,焕然一新。取暖有地热,家电越办越全了,口袋越装越鼓,乡亲们都说,这和城里的生活,也没啥区别了。“李书记是第一功臣!”
目前,砂古村的村民大部分还是以种田为生。但与以往不同的,除了“致富路”有了,种田还添了一项“利器”。“靠天吃饭”的历史,也被李国“翻过去”了。
为保证更好地实现抗旱增收,李国为村里500多眼机井安装变压器56台,架设10千伏线路26公里和0.4千伏线路50多公里,并在每年秋收、春灌的时候,为村民们提供免费的水田配套设施拆、装服务。这样就摆脱了老天爷的“管制”和柴油机的“笨拙”,启动了“电灌”时代。此后,每到伊通河断流的时候,以往地表龟裂、稻苗打蔫、枯死减产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丰收的喜悦一直在延续。乡亲们都说,好收成里,有“我”的一半,也有老书记的一半。
今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55岁的李国两头忙。他按照公司统一的防疫要求,想方设法储备防疫物资,确保全体报修人员防护用品齐全。他还自己先学好,再后向所里员工交代在值班和报修过程中如何注意人身防护。
在村里,李国组织砂古村的村民在各个路口设置防疫卡点,在村上选出35至45岁身体素质好的村民,在卡点站岗值班,确保村里各个屯子没有外来人员进入。他还把全村1700多户走了个遍,确保无疫区来访人员。在疫情防控的最紧要关头,李国守住了所里的“疫情”,同时也防住了村里的“疫情”。
“力微责任重,百虑加一身。”李国,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他却像一颗种子,“普普通通”地扎根在家乡的泥土中,开出了“网情”“民情”的并蒂花,在悠悠的时光中,心淡如兰不为百花争艳,却芬芳隽永。(刘宏宇)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