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待得樱花一树开
——记中国水电十一局驰援武汉医疗队
中国电力新闻网通讯员 倪萌聪 娄曼曼 王建贞
艰险时刻,愈加坚劲。
2月15日,在中国水电十一局黄河三门峡医院,吹响了援汉抗疫的集结号。
早在半个月前,黄河三门峡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们就写下请战书、按下红手印,做好了到武汉一线战疫的准备。
“国养士千日,正是报国时,我恳请到一线、到湖北去,与同胞一起战斗。”
看,他们来了……
身着白衣 心有锦绣
“紧急集合,十一点出发去武汉!”
2月15日上午9点20分,黄河三门峡医院护士唐燕君收到这条手机消息。尽管全家已经开始为她去武汉做着各种准备,收拾行李、购买生活用品,连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以提高免疫力为目的,但是接到出发通知的瞬间,全家人心里还是一紧。
原来,当天上午9点,黄河三门峡医院接到河南省卫健委的紧急通知,作为河南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成员,医院23名医护人员要在2小时内出发武汉。
此前,黄河三门峡医院成立支援重点疫区的省级预备救治医疗队,短短两个小时,就有1000多名医护人员报名。
从递交请战书的那一刻,他们就做出了选择。在这个危急时刻,这群身着白衣的战士,没有人胆怯,没有人后退,没有任何条件,他们只有一个要求:让我去武汉!医院从专业和工作经验考虑,在1000多名报名者中挑选出23人,组建了黄河三门峡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
临行前,全体队员进行出征宣誓:坚决服从命令,驰援武汉前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不负组织重托,不辱光荣使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他们也是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妻、为人女,面对未知的风险,和他们一起奔赴前线的,还有家人的无限不舍和牵挂。
三门峡天气很冷,广场上前来送行的人很多。
“一定要注意防护!”
“我们在家等你们平安归来!”
“每天忙完记得来个电话,孩子。”
“放心,家里有我们,你照顾好自己!”
人群中,一名男青年抹去眼泪,用力地抱了抱即将奔赴武汉的妻子苏闪闪。在车快发动的时候,唐燕君的母亲气喘吁吁地跑上车,把水杯递给她说道:“我刚才跑回家把你水杯拿来了,里面有热水,答应妈妈,好好的吃饭,好好的回来”。
“担心不舍肯定有,但孩子选择了这个职业,这时候她得冲上去。”张婵婵的父亲强忍着眼泪说。
而在另一端,一箱又一箱的物资正在清点装车。
外科口罩1000个、防护服230件、隔离衣500件、手术手套1500个……
“带上,多带一点,不要局限于7天,一次性带够10天的量,他们在最危险的一线,物资紧着他们来。”
从医疗物资到生活用品,后勤人员事无巨细全部准备充足。“我们不能去到一线,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他们需要的东西准备好,给他们最大可能的保护和支持,做他们最坚强的后盾。”一位负责后勤保障的工作人员说道。
在这场战“疫”里,没有一个旁观者,大家都想尽方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希望大家充分认识此行的重大责任与光荣使命,打赢战役,平安凯旋。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绝不容许任何一个人掉队!”受中国水电十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玉峰,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夏水芳委托,水电十一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朝晖为他们送行时叮嘱着。
在三门峡和郑州,河南省人民政府、省卫生健康委、三门峡市领导接力为白衣战士们深情送行。
挥挥双手,作别河南。
逆向而行,目标武汉。
“英雄的乘客您好,感谢您挺身而出,驰援武汉疫区,我们会在这里等候大家,接大家回家!”伴随着飞机广播,晚上20点40分,医疗队抵达武汉天河机场。
当天武汉雨雪交加,天气异常寒冷,奔波一天的医疗队员不顾劳累,分发物资,熟悉环境,一直忙碌到凌晨2点30分。他们只想快一点、再快一点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生命之舱 佑护平安
江汉方舱医院距华南海鲜市场只有4.3公里,2月17日,医疗队进入江汉方舱医院中仓。
从驻地到医院要两小时。
一个班6小时。
下班后大汗淋漓、浑身虚脱。
面对未知的风险,这是医疗队的日常节奏。
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3岁,有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护士长,也有年轻的80后、90后,为了佑护生命,践行誓言,他们毫不犹豫,用双手托举起一片希望的蓝天。
江汉方舱医院的外面搭了很多帐篷,作为医务人员的更衣区域。周围有各种工作人员在穿梭,也有警察在执勤。
医疗队队长程小宪和临时党支部书记石磊早上第一班进入方舱。到了之后他们排队领到了防护服,找了个帐篷开始换装。
进入方舱医院,第一紧要事是穿好防护服,防止传染,为此,医疗队成员对穿脱防护服提前训练了十几遍。
穿隔离服,戴口罩、帽子、护目镜、手套、鞋套……
一整套穿下来已是浑身冒汗、透不过气,站在原地什么都不做,就有窒息之感。
程小宪和石磊负责5个舱,共100个病人。他们负责的中区在一层大厅,开始查房,人很多,但井然有序,也特别祥和。
大厅由挡板隔起来,一个个空间就是方舱,每个舱住着20个病人。他们的被褥是崭新的,有24小时供应的热水,有WIFI,也有专门的图书架。
方舱医院住的病人都是轻症,但这100个病人,足足让他们花费了两个半小时。
询问病人的感受,询问核酸检测情况,解答病人的问题,作记录,下医嘱,忙完已是下午一点多,可以松一口气,仍不时有病人来咨询,都要一一解答。
在舱内,隔着厚重的防护服,都是要吼着说话。一个班下来,他们嗓子都痒痒的,很难受。
为了方便辨认身份,他们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的省份、名字。
为了节省防护服,避免不必要的穿脱,他们坚持不吃不喝,不大小便。
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不少队员平生第一次穿上纸尿裤。
身上痒了不能碰,渴了得忍着,有尿了很多时候得憋着。
我们只知道医护人员的付出,但哪知他们背后的艰辛。
为细化病人的管理,医疗队对医生进行划分,白天第一班,每个队伍分管60名病人,其他班180名病人合起来管理。60张床位,相当于普通医院里的一个大科室,黄河三门峡医院医疗队只有6名医生,还要分成4班倒。
“方舱医院里病人多,需要的药品、医疗物资、生活物资也多,大家一定要认真、认真再认真,一点儿差错都不能出!”医疗队队长程小宪不断强调。
询问病史、检查病情、开具化验单、下达医嘱;
和病人沟通、书写病程记录;
接待新入舱病人、为痊愈病人办理出舱手续……
这些平时极易完成的工作,在层层防护下变得不那么轻松。由于防护严密,工作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缺氧现象。
石磊开玩笑地说,在这里提前体验了一把白内障的感觉。主要是因为护目镜上的雾气影响视线,大家尝试各种办法来解决,用干肥皂、碘伏、洗洁精等涂抹,都各有成效。但四五个小时后,护目镜还会起雾,看不太清楚,他们必须努力地分辨,把眼睛睁大,再睁大。
在另一个战场。
早餐有20多推车,转运、登记、分发工作量大。王飞红、李萌、付艳婷几个女孩子力气单薄,推起来很费劲,再加上穿着防护服,蹲下、站起都很困难。
然而时间一长早餐就会放凉,大家就不停地加快速度,即便这样还是要用一个多小时。一个班下来,防护服里面穿的衣服会全部湿透,头发也像刚洗完澡一样。
脱防护服是个复杂的过程,每脱一步就要洗一次手,前后要洗十多次,把一整套防护用品全部脱掉需要花上近一个小时。
每次迈出舱门的那一刻,他们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可以大口呼吸新鲜空气,可以看看蓝天白云,多么美丽的世界啊!
我不知道你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正是他们的勇敢无畏,才筑起一道道生命的防线。
近来,江汉方舱医院出院人数不断攀升,成为武汉市现有方舱中首个单日出院人数破百的医院。
我是党员 我愿在前
“钢镚,在家要听姥姥话,妈妈打怪兽去了。”
“在家等着爸爸,等爸爸回来给你买好吃的、好玩的。”
张丽是黄河三门峡医院外科一支部党支部书记、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她丈夫也在疫情防控一线,临行之际,夫妻二人把儿子托付给了母亲。
从三门峡出发前,医疗队紧急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共有12名党员,石磊任支部书记。
“冲在最前面,挺在最前线,把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彰显在战斗中,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书写在武汉大地上,让鲜艳的党旗飘扬在阵地上。”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临时党支部就召开第一次会议,向全体党员发出号召。面对鲜红的党旗,大家还佩戴党徽,举起右手,重温了入党誓词。
经过紧急培训,医疗队开始分批进入方舱工作。上午第一个班最繁忙,也最危险,党员们纷纷站出来。
“我是支部书记,让我先来!”
“你是支部书记,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先上!”党员柴沛提出不同意见。
“我和相阁、晋豫我们三个都是急诊和重症专业,处理危急情况我们有经验,要上也得我们先上。”党员郭发瑞不甘示弱。
最后决定,程小宪和石磊带头进驻方舱医院。
“阿姨,今天感觉怎么样?发烧不,有没有咳嗽,胃口好不好?”清晨,党员程相阁、刘晋豫开始例行查房。
程相阁说,要克服语言障碍、大声说话才能交流,戴着两层防护手套操作键盘很不不便。
乔瑞云,54岁,是有着20多年的党龄的老党员,作为随队专业感控医生,她负责全体队员的防护培训,监督队员的工作防护。
“再把防护服穿脱程序演练一遍,脱防护服是暴露风险最大的时候,一定要由里到外卷起来慢慢地脱。”
“这样不行,脚上的塑料袋容易松开,有暴露风险,要用胶带彻底扎紧,多缠几圈。”
这是乔瑞云每天监督的必修课。每次她都要和张丽一起护送队员到方舱医院,看到大家严格防护后才放心离开。
唐燕君今年27岁,是家里的独生女,也是临时党支部年龄最小的党员,她和4名同事担负方舱医院所有患者的化验任务。
刚开始时,由于没有工作流程、不熟悉方舱环境、患者ID号不准确等,协和医院的老师忙得团团转,她们也手忙脚乱,有些不知所措。唐燕君心里非常着急,经过多番努力,她联系上了先前负责检验工作的吉林医科大学队友,经过反复请教注意事项、怎样提高效率和正确率等问题,很快,上千名病人的检验工作变得井然有序。
医疗队还成立了临时团支部,团支部书记王阁召集大家开视频会,明确团支部和各团员的任务。在这个特殊时期,14名团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月20日下午,王阁敲响了张丽的门。
“张丽老师,我把检验组的工作已经捋顺了,我想申请和张捍忠老师对调工作岗位,到方舱组工作。”
张丽问为什么。
“我是团支部书记,检验组这边的风险相对小一些,让我进舱吧。以前的非典,捍忠老师在隔离病区保护着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她了!”
申请入舱的,还有王飞红、赵萍、张闪烁、宋振原……
我愿意,我愿意为你挡在疫魔之前。
“铠甲”之中 也有柔软
在方舱医院,医疗队员每天都武装到了牙齿。
但“铠甲”之中,也有着柔软。
这柔软来自方舱医院里的病人,来自武汉街头的陌生人,还来自国家、社会、集体和同事。
这柔软是四面八方涌来的关心和爱护,每一次都正中他们的心房。
2月24日,方舱医院中心区29房间的一名患者,将一封手写感谢信交给值班医生刘晋豫。
“河南医疗队的医生在查房过程中,总是耐心解答病友们的疑问,仔细查看病友们的各项检查结果,鼓励大家安心养病,看到大家的指标恢复正常,比我们还高兴。衷心感谢各位白衣天使,希望你们保重身体,一个也不少地回去。”感谢信有些皱巴,文章最后密密麻麻写着29号房所有患者的名字。
“虽然看不清你们的样子,但是我会永远记得你们防护服上的名字,是你们救了我们的命。”
“小伙子,辛苦你了,我这两天好多了,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们是来救我们的。看你满头的汗,眼镜都湿了,我心疼啊,可我不能帮你擦。”
在工作过程中,患者的这些话,就像催泪弹,但是他们不能哭,因为泪水会让护目镜花掉。
方舱里的病人们,为了能保护医护人员,都主动拉开距离;为了让医生能听到自己的说话,他们会提高音量并加上肢体动作。每次解答完疑惑,病人们都会鞠躬感谢。这些细小的举动,都看在医疗队员们的眼里,让他们觉得面部的勒痕、6个小时的不进食不排泄、频繁的胸部缺氧都是值得的。
从刚下飞机过道两旁行人高喊“河南人民好样的,武汉人民谢谢您!”到驻地宾馆服务人员彻夜未眠为医疗队员准备被褥、热水、食物,再到总部驻汉电建兄弟单位连夜送来各种物资,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队员们一次又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
而一包花生米,更是让队员们唏嘘良久。
2月16日,在回驻地等车途中,一名外卖小哥的摩托车突然停在骆瑞、赵萍和苏闪闪身边,小哥从保温箱里拿了一包花生塞给他们,说:“你们是从河南来的急救人员吗?”
“是啊。”
“我买了一袋花生,送给你们,感谢你们不辞辛苦来武汉帮助我们!”说完便匆匆骑车离去。
这一包花生也许是他一天的干粮,也许是他给孩子带回家的零食,可他却毫不犹豫地送给了医务人员……
一天工作结束,大家回到驻地,交流心得,分享家乡的趣闻,相互倾诉,互相打气说结交了一群“生死之交”。
天气好的时候,没有入舱的人员会在楼顶宽阔的平台上练习八段锦,增强抵抗力,纾解紧张的情绪。
在河南,三门峡市和水电十一局领导多次对医疗队家属进行走访慰问,为前方战斗队消除后顾之忧。一份份感动,给他们增添了冲锋在前的强大动能。
截至2月26日,江汉方舱医院累计出院人数达到612人。 武汉上空的风雪也已经离开,天气正在逐渐变暖,满城的樱花树蕴藏着绿意,翘首期盼着盛开的日子。
在这短短的十几天中,他们和其他白衣天使一起,与时间赛跑,与疫魔抗争,用坚定的逆行驱散阴霾,用身体的温度融化寒冰,用信念与付出带来希望和光明。
医者仁心,
唯爱永恒。
记住他们!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