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
中国电力新闻网通讯员 刘斌 余晓娇
在2019年11月底结束的南方电网公司2019年职工创新成果大赛上,来自广西电网桂林供电局彭彦军工作室职工创新成果《变压器试漏自动检测装置》获得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
彭彦军,80后,中专毕业后供电局当了一名变电检修工。在19年的变电检修生涯中,他勤学苦研,解决了一个个生产难题,在以他命名的工作室见到他时,他正在和工作室成员探讨技术问题。“这个名次算是正常发挥吧。”谈起在这次成果大赛中获一等奖,彭彦军淡然一笑。
雕琢和升华倾听设备的“哭泣声”
第一次跟随作业的徒弟都会觉得师傅彭彦军有点神叨叨:一个人静静地站在设备旁,闭目养神,早晨的阳光把他长长的身影铺盖在设备上。
对于新徒弟的不解,跟随他多年的师哥师姐却笑着说:“师傅是老中医,正在给开关做‘望闻问切’呢。”后来徒弟们都知道了,师傅是从运转的声音中判断设备的“身体”状况。
“开关正常分合闸的时候,声音干净清脆。和人一样,设备也有生病的时候,声音会反映它是否健康。比如,开关分闸震动大,就要考虑开关的分闸缓冲器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合闸声音不干脆,就要想想开关弹簧是否存在疲劳。”彭彦军娓娓道来他的分析。
2015年,一台开关合闸储能时的声音异常引起彭彦军的注意,他判断:机构储能部位有轴承损坏。通过停电细查,果不然,轴承滚珠已散落出来。
“在检修车间,他从不挑活,什么都干,各种各样的急、难、险、重活,从无怨言,他的技术能力也在日积月累中得到不断提高。”多年的同事这样评价他。
只要有机会,就往精里学、往深里研究
其实,中专毕业初入供电企业时,彭彦军并未有如此神通。和所有的学徒一样,给师傅打下手,砍树、刷漆、滤油、擦瓷瓶,啥活都干。但他总是想方设法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为了尽快掌握不同设备的检修技能,通过现代先进技术,对各类设备的信息、软件、程序进行收集和整理,掌握了系统知识。只要有机会,他什么都往精里学,什么都往深里研究,遇到难题他就紧抓不放,直至解决。
2010年,彭彦军给一台漏油液压机断路器进行检修、更换零件。但那天,彭彦军对更换零件这个环节不放心,寻思着所更换的零件,螺丝有没有拧紧?断路器还会不会漏油?思前想后,心里愈发不踏实。午夜12时,他又急匆匆赶到变电站,打开机构箱的那一刻,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油管没有漏油。十几年来,他经手的设备、管辖的设备区域,从未发生一起人为责任事故。
专注和创新呵护设备安全
2014年冬,桂林电网的一个110千伏站的II段母线已经停了10天,但当时阴雨连绵,空气湿度大,GIS解体大修无法开展。环境湿度指标不达标,工作就会无限拖延下去。“不可能坐等。”于是,彭彦军带领团队在现场“头脑风暴”,最终决定现场搭建可拆装的检修车间,人为创造低湿度、密封的检修环境。经过逐步完善,一个“便携可移动式无尘检修间”最终出炉,当时环境湿度高达89%,而搭建的检修车间,内部湿度稳稳地控制在42%以下,使母线设备解体大修能够顺利开展进行。无尘检修间的运用,解决了当时行业内针对解体检修工作受环境限制的难题,填补了广西电网无尘检修技术空白,在南方电网公司也属首次。
2014年,以彭彦军命名的劳模工作室揭牌成立,成立初期可谓一穷二白,此时设施不完善、制度不完善、人才紧缺都是摆在彭彦军劳模工作室面前的几大拦路虎,虽然困难众多。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室成立至今获得国家专利62项,发表论文73篇,全国电力行业、南方电网公司、广西电网公司职工创新一、二、三等奖100多项,产生直接或间接效益6000万元。
“在追求技能精湛的路上,我还得不断创新”。这是彭彦军在工作日记中,对成果研发的一段总结。19载精益求精,彭彦军,一名普通平凡的电网人,用智慧和汗水浇编织出一颗明亮的电力匠人之心。
责任编辑:张媛媛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