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科技装备

内蒙电力集团:直升机巡检,筑牢能源安全防线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22 11:09

侯飞

  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连绵的山区与辽阔的沙漠戈壁之上,一条条输电线路如同能源“大动脉”,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电力。如今,随着直升机巡检技术的广泛应用,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内蒙古电力集团”)对这些“大动脉”的运维模式正实现从“广覆盖”到“精守护”的深刻变革,以科技之力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技术升维:高空“慧眼”破解巡检难题

  传统输电线路巡检依赖“人拉肩扛”,不仅效率低下,在山区、沙漠等复杂地形更是面临“视觉盲区”与“判断模糊区”的困境。而直升机巡检凭借灵活、高效、长续航的优势,搭载高精度设备与多维度传感器组合,实现了从“表面观察”到“深层诊断”的突破。

  1920*1080像素的工业级变焦相机,即便在百米高空也能清晰辨识绝缘子伞裙裂纹、钢芯铝绞线单根断股等毫米级缺陷,立体巡检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7倍以上;640*512像素的高分辨率制冷型红外热像仪,可精准捕捉0.02摄氏度以上的温度变化,及时发现导线接头、金具等关键部位的隐性隐患;点云密度≥60点/㎡的激光雷达载荷,能穿透枝叶遮挡,精准感知线路周边环境与铁塔形变。

  “高清光学陀螺稳像仪+制冷红外热成像”双缸吊舱的协同作业,更形成了“外观+温度”的双维缺陷诊断体系。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杜绝单一传感器误判漏判,让设备隐患无所遁形。“十四五”期间,内蒙电力网内航检作业量增长2.3倍,激光雷达扫描、红外检测、可见光精细化作业实现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全覆盖,巡检效率提升38%,周期性巡检频次减少44%,有效化解了新能源建设加速、线路规模扩大与专业人员短缺的矛盾。

  场景定制:精准方案适配复杂地貌

  内蒙古东西跨度广,输电线路覆盖山区、跨江区域、沙漠戈壁、高原等多样场景,不同环境下设备缺陷类型差异显著。内蒙电力摒弃“一机统揽所有场景”的粗放模式,基于多年巡检经验,打造“专属载荷+适配分析算法”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针对沙戈荒地区昼夜温差大、风沙频繁,导线易磨损、绝缘子易积污的问题,直升机搭载激光雷达吊舱快速扫描生成三维模型,结合仿真算法排查杆塔基础风沙侵蚀隐患;陀螺光电稳像仪精准识别杆塔销钉缺陷、导线磨损与绝缘子积污情况,再配合红外数据判断积污是否引发局部温升,全方位守护沙区线路安全。

  面对山区地势悬殊、杆塔分布复杂,且易受降雨影响出现杆塔倾斜、塔基受损的状况,技术团队优化激光雷达吊舱参数,解决复杂地形数据失真、空白问题,保障作业高度与安全性。同时配备B类外吊挂作业系统,实现轻型检修工具及备件的快速空中运输投放,大幅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数据赋能:闭环管理释放数据价值

  精细化巡检的核心,在于让海量数据从“沉睡”到“苏醒”,从“重采集”转向“重分析”。内蒙电力集团构建“数据清洗-智能研判-缺陷溯源-策略输出”全流程闭环,为每一份图像、视频、雷达点云数据赋予“巡检时间、缺陷坐标、飞行高度、环境温湿度、风速”等标签,形成“一数据一档案”的标准化管理模式。

  更深入的应用在于设备健康度评估模型的构建。通过连续多年跟踪分析直升机巡检数据,追溯缺陷产生原因,实现从“缺陷早发现”到“寿命早预判”的升级。从发现缺陷、分析原因,到总结规律、风险预警,再到制定防范措施、给出运维意见,数据成为指导设备运维的“精准指令”,彻底改变传统巡检“重采集、轻应用”的局面,让数据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管理进化:协同机制保障运维质效

  前沿技术的落地,离不开适配的管理体系支撑。内蒙电力以“技术精度”与“管理精度”双向契合为目标,推动组织流程再造,为精细化巡检筑牢制度保障。

  在人员协同上,推行“航检员+数据运维专家”双核模式,航检员确保数据采集精准,数据运维专家深度参与缺陷复核诊断,构建采集与研判闭环校验机制,将漏检率控制在0.5%以下。在作业标准上,编制《精细化巡检作业指导书》,对每类设备、每个部件明确飞行高度、拍摄角度、影像数量要求,如巡检耐张塔需从三个特定方位角切入,实现关键挂点“无死角”检测。在考核导向中,摒弃“以里程论成效”的旧观念,建立多元化指标考核体系,引导团队从“完成任务”向“创造价值”转型。

  当前,AI大模型、数字孪生、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术正与直升机巡检深度融合。依托百万级设备缺陷样本库,AI缺陷诊断算法持续迭代,“自动巡检—自动识别缺陷—自动生成巡检报告”的全流程智能化逐步实现。未来,内蒙电力集团直升机巡检将继续以高空“精准守护”之力,成为电网安全运行的“神经末梢”,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筑牢“精细化防线”,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内蒙古力量。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