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18 10:23
盛谊 郭文瑞 王冰钰
近日,“2025年第三期能源转换与经济专题论坛——配电网高质量发展与新型配电系统技术装备研讨会”在合肥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和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和安徽省机械行业联合会协办。论坛以“配电网高质量发展与新型配电系统技术装备研讨”为主题,汇聚了国内配网领域的顶尖智慧,共同探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新型配电系统技术装备的转型发展。
推动配电网更加安全、绿色、智慧
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最后一公里”,是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承载枢纽。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发展部主任张瑞在致辞中表示,期待通过论坛深化合作,共同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配电网向更加安全、绿色、智慧的方向发展。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奇指出,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需要协同提升抗灾能力和安全稳定运行能力、创新应对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新型负荷激增的挑战、重视新技术与配网体系的融合发展。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电力建设》杂志社社长杨卫红认为,推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需加强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构建安全、高效、低碳、灵活的配电网,整合资源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管瑞良表示,此次研讨会聚焦政策、技术、装备等各方面的研究和实操经验的分享,期待加速成果转化,共同书写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径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薛静指出:“十五五”期间我国用电量预计增长2.9万亿千瓦时,其中1.8万亿千瓦时来自新能源发电。利用配电网和信息化手段解决灵活发电资源所发电力消纳错配问题,是需着力推进的配网发展思路。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配网中心高级专家王云飞分析了当前配电网存在的四大问题:局部网架薄弱、抗灾能力不足、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影响电网安全、终端覆盖率低。他表示,围绕“十五五”目标,可采取补短板、强网架、优服务、智能化等措施,提升配电网的抗灾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输配电部经理雷一勇提出AI+电鸿技术路线,通过电鸿统一物联操作系统实现终端高效互联,解决消纳难题,并分享了南方电网的成功实践。山东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专家刘洪正指出,加快分布式智能电网技术创新、实现系统平衡责任传导机制、完善市场机制与运营模式是推动我国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点。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电工专用设备分会秘书长刘亚丽重点介绍并分析了“两新”政策,她认为未来配电网设备发展的重点方向包括建设超级智慧配用电中心、研究新能源和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突破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
配电网创新实践与技术应用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王骏介绍了“碳博士”项目的创新实践,提出“电碳融合”理念,推动社区用能从被动保障向主动创值转型,为城市能源治理提供基层解决方案。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杨欣提出了基于科学化网格划分的规划方法,研究了新能源及负荷聚合出力特性,提出了有源配电网规划综合评估体系和网格规划方案优选决策方法,并基于超导量子计算机开展分布式光伏功率实证预测。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戴攀分析了浙江配电网的形势与问题,提出了高效互动新型配电网的建设思路及发展转型路径,并介绍了浙江的典型实践案例。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蔡超分享了江苏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通过多级协同、多元资源互动、防灾抗灾建设,提高了电网对分布式新能源的消纳水平。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刘立扬介绍了四川配电网的十四五发展情况和十五五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四川配电网的独特挑战和“十五五”期间的片网补短板目标。
配电网前沿技术与展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博士张少春介绍了量子传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利用NV色心的高灵敏度特性,实现变电站设备状态精准感知等应用,未来有望在系统控制等方面实现突破。合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副主任李飞提出了利用可控新能源并网变流器和专用电力电子设备提升配电网电能质量和稳定性的方法。《储能与电力市场》副主编王佳琪认为,工商业储能的新场景和新价值有待进一步发掘,用户侧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服务的能力将成为新战场。
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需求”议题,聚焦配电网数字化转型挑战、新质生产力发展及“双碳”目标协同等议题,从关键技术、标准建立、设备升级、业务形态及新兴市场等维度进行了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高等院校、电网公司、行业协会、设备制造等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和代表参加,为推动配电网和技术装备数字化转型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凝聚行业智慧搭建了高水平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通过深入交流与探讨,论坛为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和新型配电系统技术装备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助力我国能源转换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