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科技装备

远景储能公司:储能大电芯将从“百花齐放”走向“系统协同”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24 14:33

肖伟

  4月13日,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 2025)在首都国际会展中心圆满落幕。
  在本届展会上,远景科技集团旗下远景储能展出了标准20尺集装箱8MWh+储能系统,搭载了远景动力700Ah+储能专用电芯,循环寿命达到15000次。根据《国储能系统集成商排行榜(2024年度)》数据显示,远景储能在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中位列国企业第三,在国内市场出货量中排名第三,是国储能系统集成商的领军企业。
  展会期间,远景储能产品研发总经理徐中华接受媒体集体采访,围绕“大电芯趋势下的系统创新”“储能行业标准化进程”“AI技术在储能系统中的落地实践”等核心议题,分享了远景储能的研发战略与市场洞察。

  “标准”之问:从尺寸扩张到系统思维
  “电芯是储能系统的‘细胞’,如果这个‘细胞’在容量上没有统一标准,可能会对整个系统的效率、兼容性、安全性带来深远影响。”徐中华开门见山地指出。
  在储能行业早期,280Ah和314Ah一度成为市场的“通用语言”,但近几年,500Ah、600Ah、700Ah级别的大容量产品相继问世,“大电芯”逐渐成为产业焦点。厂商竞逐的背后,是对更高能量密度、更低度电成本的持续探索。
  “尤其在大型地面储能项目中,容量越大,单位系统集成成本就越低。”徐中华表示,大电芯不仅能提升能量集成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散热设计、简化电气系统结构。
  然而,电芯“做大”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性”。徐中华指出,盲目扩容可能导致产线适配难、安全冗余小、工艺一致性差等风险,甚至引发系统性问题。因此,“尺寸”之外,更重要的是“协同”与“标准”。
  技术突围:从“大”走向“精”的背后
  “从工艺角度讲,今天我们之所以敢把电芯做大,是因为整个制造水平已经从‘小作坊试验阶段’,走向了高度数字化、自动化控制的‘准工业4.0阶段’。”徐中华形象地比喻。
  远景动力自2019年便启动对储能专用电芯的底层研发,率先推出300+Ah储能大电芯产品平台。
  “我们在电芯设计之初就考虑系统级的集成逻辑,例如高温下的极限耐受、电芯间一致性控制、电流响应速率等。”徐中华指出,材料、结构设计、工艺设备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集成能力是影响电芯能否“做大”的关键因素。行业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电芯一致性水平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头部电芯企业已经从“业务选手”向“专业选手”转变。
  远景动力深度融合中美日欧过去十余年的先进制造经验,将制造能力视为“第二产品”持续打磨,在全球13大基地快速复制模块化标准产线,实现产能扩张与质量严控的双赢。通过标准化工艺、设备与厂房的导入,结合端到端的全自动协作,远景动力建立了全球统一自动化标准作业流程,设备参数精确设定,外部干扰最小化,确保了从产线到产品卓越的一致性管控。

  系统视角:从“产品竞争”到“平台协同”
  在电芯容量持续扩大的同时,系统平台化趋势也愈发显著。徐中华认为,未来储能系统竞争的核心,不再是单一电芯性能,而是看谁能打造更强的系统协同能力。
  “储能电芯早晚要走向标准化,不是大家都生产一个型号,而是接口统一、控制协议一致、寿命管理模式互认。”他说道。远景正在推动构建“组件—系统—平台”三级协同架构,通过AI平台EnOS,实现多规格电芯、多系统平台的融合调控。
  EnOS系统通过接入现场传感器、历史运行数据、环境参数等多维数据,结合自研模型进行电芯健康度评估、动态均衡管理和老化预测,从而打破了不同批次、不同厂商电芯“互不兼容”的技术壁垒。
  这意味着,哪怕是700Ah、600Ah、500Ah三种电芯共存在一个场站中,系统依然可以基于统一逻辑进行智能调度,最大程度延长整体生命周期,提升能效比。
  产业趋势:在差异中寻找共识
  “从应用层面看,市场希望百花齐放;但从系统效率角度,走向适度标准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徐中华指出。
  当前,行业正酝酿以600Ah为分界点,向下兼容成熟产品、向上打通超大容量电芯的应用路径。在他看来,“统一接口+分级容量+系统适配”的中间道路,或许是实现产业协同与创新共赢的关键。
  此外,徐中华强调,标准化不等于同质化。“我们欢迎更多企业探索结构创新、材料突破,但基础接口、通信协议、安全逻辑应具备行业共识。否则,储能行业难以真正走向规模化与平台化。”
  储能进入“系统战”时代
  从单体电芯比拼,转向系统协同能力建设,从制造工艺优化,到AI平台赋能,储能行业正进入“系统战”的新时代。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之一,远景正在通过自研大电芯、构建AI能源操作系统、强化平台化管理能力,推动储能系统从“功能组件”迈向“智慧基座”。在以ESIE为代表的全球对话舞台上,国企业的声音,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坚定而有力。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