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4-23 16:51
穆述
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博思创”)作为储能行业头部企业,在上市后的战略方向引发关注。在4月中旬召开的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2025)上,海博思创发布了“智储解决方案平台”,通过“储能+X”驱动多场景能源生态重构,展现出该公司追求“让能源存储更简单,每一度电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海博思创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张剑辉博士在解读行业变局时指出,近期《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136号文)是储能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对储能产业,包括价值的引导、价格的引导,都有极大助力,显示出巨大机遇。从“低价内卷”转向“技术价值竞争”,企业须具备全栈自研与场景化服务能力。
他强调:“从命题作文到开放式答案,我需要2小时的系统、4小时的系统,100兆瓦、200兆瓦或400兆瓦……在新命题下,我们要聚焦的就是如何能够把成本做到最优、性能做到最佳。”
战略升级:三大路径布局储能新生态
十几年来,海博思创聚焦于与国内五大六小等电力集团的深化合作。截至目前,通过参与建设的300多个项目,海博思创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储能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升级,并为智慧运维与交易运营能力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海博思创具备超过25吉瓦时的装机经验,不仅在国内有了规模化应用经验,而且有把握将更好的、更成熟的产品和交付经验带到海外,对海外发展充满了信心。
现在,该公司正加速在欧洲、北美、中东和亚太四大市场的布局,差异化输出场景化解决方案。张剑辉希望,用3至5年实现国内业务和海外业务规模齐平。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该公司推进充储一体化、光储融合、柴发替代等多元化场景探索。
张剑辉认为,136号文发布后,市场化交易倒逼储能回归技术本质,系统效率与全生命周期价值成关键。行业趋势为电芯尺寸标准化与场景策略差异化并行。为应对变化,海博思创正在进一步强化数据分析能力,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多年积累的全栈自研能力构建出的竞争壁垒,成为海博思创的技术护城河。在硬件能力方面,海博思创持续升级迭代了液冷储能系统、户外柜、充储一体机等系列产品。在软件能力方面,海博思创基于海量数据,形成了电池数字化建模、电池管理系统、热管理系统、电池系统集成、数字智能化闭环验证、电池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体系等技术优势。在场景化创新方面,海博思创探索了“储能+充电/油田/矿山/数据中心等”多负荷端应用场景。
在谈到海外拓展时,张剑辉最为注重的是本土化合作与风险平衡。他指出:第一,国内企业的优势在于,可以将国内项目经验反哺海外,规避“重复踩坑”。第二,合作模式可以采用生产环节控股、运营环节赋能当地伙伴等方式,构建利益共同体。第三,要警惕“中国式内卷”外溢,聚焦高价值场景避免低价竞争。
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在当前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张剑辉总结出三大亟待解决的行业痛点,并发出相应呼吁。
首先是数据困局。储能行业数据量庞大,但“有数据无分析”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各自为政,数据缺乏互通,难以形成有效的分析成果,阻碍了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优化。因此,海博思创呼吁建立行业级数据共享机制,整合多方数据资源,运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潜在价值,实现行业内数据的高效利用,为技术升级和市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是标准建设问题。电芯尺寸等基础模块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产业链各环节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从电芯制造到系统集成,因规格差异产生的适配成本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为此,需要推动电芯尺寸等基础模块标准化,通过统一标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全产业链成本,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
第三是政策期待。目前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规则不够细化,容量补偿机制模糊,使得企业在市场运营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投资与发展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呼吁相关部门细化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规则,明确容量补偿机制,为储能企业营造稳定、公平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储能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对未来,张剑辉认为,海博思创从“设备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跨越,还需继续提升建设运维能力,转变管理方式,把运营与服务拉通。
责任编辑: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