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7-29 15:56
周琪 杨茂俪
国网山东综合能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聚焦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擎,采取一系列实招硬招,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人才驱动,构建卓越团队
国网山东综合能源公司深刻认识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此,该公司深入实施“三大工程”,旨在全方位锤炼卓越团队,为高端人才、电力工匠及青年才俊铺设广阔成长舞台;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与人才培养,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倾向,构建了一套以绩效为核心、贡献为标尺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在这一战略指引下,该公司把握战新产业融合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制定了《创新联盟工作方案》,成功组建智慧能源技术创新团队与职工创新联盟等前沿创新组织,实现了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他们还构建起“4专班”的强大引擎,广泛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各类创新活动。青年职工王瑞琪荣获“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并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举办的2024年创新大会上荣登领奖台,为公司赢得了荣誉,也为全体员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此外,《基于多能互补的绿色低碳智慧园区项目》在“开来杯”2024年山东省第九届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多个项目在2024年电力创新奖职工技术成果评选中获奖,进一步激发了全公司的创新热情与创造活力。青年创新团队《“共享数智运维师”——基于客户导向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协作的智能运维新模式》成果荣获国网综能集团最佳创新奖,并成功晋级国网公司第七届青创赛决赛,彰显了公司在青年创新领域的非凡实力。
科技赋能,助力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国网山东综合能源公司致力于推动社会各行业的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通过将前沿科技成果深度融入实际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该公司积极响应“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青岛中德生态园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试点示范项目,其“构网型分布式云储能技术”入选《2024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在“共享储能”领域,该公司建设的莱芜孟家储能电站项目成功并网运行,成为全国首个独立市场主体参与电力现货交易、实现完全市场化运营的储能电站。此外,《能效分析与双碳监测系统平台》等技术成果通过数据调研,对全省电力用户碳排放进行全面盘查,为工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国网山东综合能源公司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储能舱、模块化储能系统等创新产品,在多个示范项目中大放异彩,累计节约电量数以亿计,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数十万吨。“智慧能源网关”入选《2024年全国节能宣传周节能降碳先进技术汇编》,“绿色零碳项目部”在国网公司基建“六精四化—数智化”发布会上的亮眼表现,不仅是对公司创新实力的高度认可,也为行业绿色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升级
国网山东综合能源公司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加大研发投入,攻坚核心技术,引领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公司成功打造了“基于多能互补的分布式综合能源系统关键控制装备研发及工程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的高标准验收,荣获“优秀”评价。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国网山东综合能源公司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卓越技术创新能力,更为综合能源服务的商业化探索开辟了新航道。
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速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的迭代升级,致力于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该公司积极参与国家电网及省级层面的技术创新规划制定,发布并参编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彰显了其在行业内的引领地位。《大型建筑中央空调智能优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3年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云储能聚合调控平台研发及应用”则在2024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斩获银奖,进一步印证了公司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国际影响力。
截至目前,国网山东综合能源公司已荣获山东省能效与低碳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荣誉,中标国网山东电科院储能检测及监督评价重点实验室项目,共同构建了国内领先的储能全链条检测及监督评价体系。
智慧赋能,打造推广新高地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国网山东综合能源公司紧跟时代步伐,构建了“双厅双号”线上传播矩阵,推动业务推广模式从传统线下向高效便捷的线上全面升级,累计浏览量达35.37万。线上展厅作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典范,不仅赋予了综合能源业务展示以现代科技与艺术的双重魅力,更让客户足不出户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公司业务的广度与深度,为企业和机构提供了展示与交流平台,开启业务推广新篇章。
国网山东综合能源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融合,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智慧赋能传播新形式,成功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公司将继续秉承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不断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和产业升级,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