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科技装备

中国海油布局新能源汽车充换电业务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3-11-29 16:30

——红海之中探蓝海

张光明 高宛童

  随着能源结构加速转型,汽车动力向清洁化、电动化转变,购买新能源汽车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新的商业模式端倪已显、方兴未艾,各大能源公司纷纷入局新型补能市场,努力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充换电行业抢占先机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据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今年10月公安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至今年9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82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简称电车)保有量1401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6.9%。电车数量的增长需要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我国充电行业由此得到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仍显不足。节假日电动汽车排队充电、一桩难抢的新闻屡见不鲜。“什么时候可以驾驶电车轻松出远门?”“什么时候充电才能像加油一样快?”大家疑问着、期盼着。

“新蓝海”涌现

充电产业快速崛起,但离“一车一桩”仍有差距

  今年十一假期期间,笔者驾驶一辆电车从广州赶往长沙,路程332公里。下午5时许,当笔者抵达服务区准备充电时,却发现此处的一排快充桩个个都在使用,队伍越排越长。

  偶尔驶来一辆混动车,虽然没插队,却招来许多人的抱怨:“这种情况,能加油就别充电了吧?”“每次上高速,电量降到一半就开始担心。好不容易找到充电桩,充电又耗时。”电车车主的这种焦虑并不少见,说到底,是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与充电设施相对不足之间矛盾的体现。近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一直在3∶1左右的水平波动。

  国内第一批充电桩由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在深圳建设。彼时,新能源汽车刚刚普及,充电行业发展缓慢。2014年电车充电设施、市场全面放开,社会资本大量涌入。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发布,我国充电行业开始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8.32万辆,车桩比约为10∶1。到2019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上升到381万辆,车桩比降为3.13∶1。2020年3月,我国将充电桩纳入七大新基建之中,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抢滩”布局,行业发展再次提速。据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数据,至2021年12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为261.7万台。到今年6月底,这一数字达到475.2万台,几乎翻了一倍。

  然而,我国新能源汽车车桩比仍只有3∶1,同2015年多部委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中提到的“一车一桩”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也正因为如此,利好政策继续加码。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快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充电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竞争“白热化”

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市场主体更多元

  抢占充电行业市场,各方“只争朝夕”。

  英国石油公司(BP)与滴滴出行合作,2019年8月成立碧辟小桔新能源公司,布局快充和超充业务,计划2030年在我国建设3.5万个充电终端。道达尔与三峡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在湖北建设大型快充站。特斯拉已在上海建成194座超级充电站,拥有1500根超级充电桩。

  今年10月12日,国石油与重庆奥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重庆中油奥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经营项目之一就是电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此外,国石油还积极“招兵买马”,在今年9月斥资近15亿元将我国最早开展充电业务的央属企业、拥有超2.5万台公共充电桩的普天新能源纳入麾下。

  国石化除了在现有站点增设充电设施外,积极合作拓展市场,至2022年底已建成充电站2171座。

  国海油同样跑出“加速度”。2022年,中海炼化启动综合能源站专项工作,推进充电业务布局与发展。

  “我们的发展思路是站内赋能,油电气氢光联动,全面提升现有站点综合能源供给能力;站外拓展,以一线城市、高速服务区、重点交通干线服务区等为主拓展充电业务;内部协同,在国海油系统内生产基地、办公楼宇、停车场等场所优先推广自有充电服务;择优并购,实现成建制资源拓展与跨越式发展。”中海炼化副经理陈彦说。

  国海油的充电业务由此得到迅速发展。2022年8月,国海油在湖南长沙汇金路投资建设首座集加油、充电、光伏发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站。2022年9月,国海油与南网电动合作的广连高速服务区20座油电合建站全部投运。2022年11月,国海油与蔚来汽车合作共建的首座换电站投运。今年4月,国海油与理想汽车合作共建的首座超充站投运。今年8月,国海油首座自主投资建设的站外充电站惠炼家园充电站投运,标志着国海油充电站建设从“借船出海”迈向“造船出海”新阶段。

  至今年10月底,国海油已累计投运含有充电业务的综合能源站90座,在建18座。

“成长的烦恼”

经营逐步向好,行业红利或加快到来

  充电市场竞争激烈,但前景依然广阔。

  受气候制约,我国东北、西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低,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此外,农村充电市场尚未充分挖掘,新能源商用车尤其是中重型货车的充电市场也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正因为如此,当前充电市场竞争格局尚未定型,各方仍在“跑马圈地”。不过,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除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高的地区,充电设施利用率普遍偏低,导致企业很难盈利甚至出现亏损。

  充电行业的营收,主要来源是充电服务费。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充换电设施经营企业可向电车用户收取电费及充换电服务费两项费用。其中,电费执行国家规定的电价政策,充换电服务费用于弥补充电设施运营成本。服务费怎么收,各企业有一定的自主权,但相差不大。为实现盈利,各方努力提升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近年来,随着充电桩利用率的提高、充电规模效应的显现,以及充电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盈利难的情况逐渐改善。国内充电行业头部企业特来电2018年充电11亿千瓦时,亏损1.36亿元;2022年充电59亿千瓦时,亏损2600.02万元,亏损持续收窄,经营逐步向好。

  在初期难盈利的情况下,企业维系充电业务运营与拓展的另一项举措是建立综合能源站,提升站点的综合盈利能力。国石化2021年5月提出“综合加能站”概念,将加油站改名为加能站,拓展“油气氢电”等多种补能服务。至2022年底,国石化已建成加氢站98座。

  国海油的充电业务运营较为稳健。在行业培育期,国海油通过与相关方合建充电站的方式,获取充电服务费分成或场地租金;随着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国海油将自主投资、建设、运营充电站。国海油还编制《综合能源站专项规划》,积极推进充电、加氢、光伏等综合能源业务。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进一步扩大,充电基础设施利用率将不断提升,再加上信息化、数智化等先进技术赋能,充电行业红利或将加快到来。”业内人士表示。

又一个“风口”

充换电互相补充,“来去自如”不是梦

  影响充电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充电耗时。随着技术进步,当前我国充电行业迈入超充时代,充电时间大幅缩短,但仍无法与加油用时相比。因此,具有速度优势的换电模式受到市场青睐。

  换电,就是将车和电池分离,通过更换电池满足电车的补能需求,换电时长可压缩至5分钟以内。此外,换电运营企业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以降低电费,淘汰的电池还可回收再利用。

  有专业机构分析,未来规模化建设换电网络,将成为我国交通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这一天,正加速到来。

  蔚来的数据显示,在过去477天里,蔚来平均每天上线2.1座换电站。蔚来在全国范围内上线的换电站已覆盖240座地级市,计划2025年在国内全面建成9纵9横19大城市群高速换电网络。

  电池厂商宁德时代2022年1月宣布入局换电市场,发布换电品牌。在厦门、泉州、合肥、贵阳,宁德的换电站相继投入运营,主要业务范围为出租车、网约车型,同时与三一重工合作,试水换电重卡。重庆奥动目前已投建换电站812座,覆盖58座城市,并与北汽、上汽等国内16家主流车企合作,共同开发30余款出租车、网约车换电车型。

  国海油同样加快布局。今年6月,国海油与蔚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充换电网络建设运营、品牌营销等方面深化合作。截至目前,国海油已与蔚来汽车合作建设并运行3座充换电一体站、2座换电站。

  据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至今年4月,我国换电站保有量已达2102座,成为全球换电相关专利最多的国家。不过,当前我国换电市场整体规模仍然较小,产业处于成长期。

  “电池标准化是限制换电模式大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电池设计和底盘架构不兼容,目前多数换电站主要服务单一或少数几个品牌,客户严重受限。电池标准化需要协调电池企业、汽车厂商、换电服务商等多方利益,想要有突破性进展还要徐徐图之。”中海炼化规划计划部负责人分析。

  与充电行业一样,当前国内换电站同样存在使用率不高、盈利难的问题,亟待市场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但国充电联盟的数据显示,在北京、广东和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换电站整体保有量和使用率相对较高,部分换电站已盈利。而且,近年我国换电站技术取得显著进步,换电时间最快已缩短至90秒。随着电池标准化步伐加快,换电产业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张。

  “充电已具有市场先发优势,而换电优势明显,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充换电将相互补充,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业内人士指出。

  责任编辑:江蓬新

  校对: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