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科技装备

中海油能源发展公司创新水下作业模式突破行业难题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3-10-09 18:08

李世铭

  “在水下进行不涉水作业?可是在南海东部油田都没有这样的操作先例。”

  “但是目前的情况,常压干式舱是实现立管永久性修复相对高效、经济的方式。”

  ……

  近日,为实现原油立管水下段永久性修复,中海油能源发展公司装备技术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分公司”)会议室里进行着激烈的头脑风暴。

  原油立管向来被比作海上平台油气外输的“大动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要修复的原油立管已在役28年,受损点位于平台飞溅区,几年前已经完成过一次修复,现在同样的位置又出现新的腐蚀点。受限于水下焊接的高难度、高经济成本,通常情况采用高分子材料缠绕或结构件进行修补,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只是一种弥补式的修复,始终还是留有隐患。如何高效地实现原油立管水下段永久性修复,已成为困扰行业已久的难题,但这一次深圳分公司给出了新方案。

  项目组创新提出使用水下常压干式舱隔离立管周围海水,在水下形成一个相对干燥的施工空间,由作业人员在舱内完成切割、焊接作业,对立管腐蚀段进行截取更换,既能实现永久性修复,相对于更换整根立管,也更为经济、高效。

  新方案的提出既振奋人心,也让工程师们更加谨慎行事。由于此次作业点位于立管飞溅区段,该区域频繁的潮涌本就是个不小的安全隐患,并且立管之间间距不足25厘米,与平台桩腿形成的夹角,复杂的结构也给舱体的设计和吊装作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项目负责人朱沫介绍说:“由于施工点位置的特殊性,如何把控好舱体的设计精度、高效安装以及舱体本身的安全性能,成为了推动项目平稳落地的关键。”

精密设计提效率

  项目组严密设计、精准建模、相关数据精确至厘米,只为水下作业争取更大的有效作业空间,采用向上开口的半封闭“浮桶式”的设计方案,舱体中间设有一供原油立管贯穿的通孔,使舱体呈筒状环抱住立管,舱体顶部的延长段延伸出水面,为施工人员、物资进出创造出安全通道。舱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由潜水员在水下完成合拢密封,再对舱体内的海水进行抽排,形成干燥的作业空间,为立管水下部分的切割、打磨、焊接更换作业提供必要的施工环境,大幅提高焊接作业质量,有效缩短作业工期。

逆向安装解难题

  结合平台实际情况,项目组精准利用每一寸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安全施工创造有利作业条件,但原油立管水上部分与平台桩腿形成8度夹角,导致吊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完成舱体吊装稳定作业。项目组派出潜水员对干式舱管卡安装位置进行精准测量,综合天气与海洋环境模拟分析,采取逆向安装方式,先在合适的位置将舱体下放至水下的更深处,由潜水员进行的初步合拢作业,然后再进行吊装将舱体提升至既定作业点,微调干式舱结构位置,确认高度、角度无误后,最后进行密封固定。

双重测试促安全

  由于水下环境复杂,会由2名作业人员直接进入干式舱进行切割、打磨、焊接等工作,因此,在考虑干式舱可行性、经济性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保证干式舱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安全施工必需的密封系统、换气系统、照明系统、监控系统等安全措施,项目组统统配齐,并且在设备下水安装前,进行全面的陆地水密实验,对各个关键系统进行逐一测试与调整,为后续的现场施工提供可行性和安全性的基础。

  舱体安装完成后,项目组又组织全体施工人员,严格按施工方案、密闭、受限空间作业规范,在海上平台进行了现场施工演练以及项目救援应急演习,重点关注工作流程的顺畅性、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促进各岗位工作人员对舱体环境、工作内容的进一步熟悉,确保工程实施的安全性。

  历时十天,深圳分公司成功实现“水下常压干式舱”在原油立管修复项目中的首次应用,为立管修复寻求更安全、高效和环保的方法提供了新的实践参考。接下来,深圳分公司将在海上作业平台装备领域持续扎根、厚积薄发、严抓品质,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智慧活力。

责任编辑:许艳

校对: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