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科技装备

5.5G:释放5G网络潜能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3-07-11 15:37

——构筑万兆体验的基石

  杨娜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演进,离不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驱动和支撑。适应电源结构、负荷特性、形态特征、运行机理的变化,建设“源网荷储”全要素的可观、可测、可控的数字化透明电网,高可靠、大带宽的通信支撑能力,灵活配置、敏捷友好的算力输出能力,全景防御、可视可信的安全保障能力,缺一不可。

  显著增强了移动宽带高可靠、低时延以及广覆盖大连接的5G技术,在2020年已经完成商用发展目标。它是否已经成为能源行业通信的最优解呢?

5G商用三年回顾

  截至今年2月底,中国建成5G基站数占基站总数21.9%,占全球5G基站数60%;中国5G用户数占移动用户总数34.9%,占全球5G 56%。中国2022年二季度,5G峰值/均值与4G比,上行为3.2倍,下行为8.5倍。

  互联网测试、数据和分析领域的全球领导者Ookla发布的报告显示,2022年10月全球宽带速率最快城市:移动为上海158.63Mbps,固网为北京238.86Mbps。

  一系列数据都在证明,中国在经历了“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的发展历程后,已经获得了“5G领先”的惊人成绩。预计到2025年,我国5G网络覆盖将达到80%,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本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在第20届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明确指出了5G的四点不足之处。

  第一5G可支持4K视频,但手机屏幕太小,难以体验2K/4K分辨率的差异;第二因车联网和XR尚不成熟,其他消费领域还难以感受低时延的优点;第三对于中速与大连接IoT应用,目前5G成本还偏高;第四现有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的能力仍有不足。

移动通信进入5G-A周期

  从4G到5G我们进入全云化,未来从5G到6G我们会从通信连接发展到通感算融合。

  移动通信基本遵循10年一代,正在从追求峰值速率转向效率的提升。

  邬贺铨认为,移动通信已进入到5G-A(5G-Advanced,又称5.5G)的周期。5G-A周期位于5G和6G之间。它定位在2025年商用,将针对5G商用发现的问题,面向中2025年后的工业与VR、AR等新应用,开发和释放5G网络潜能,为6G创新探路,使能产生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5G-A比5G在下行峰值、上行峰值、连接密度、定位精度等性能上都有数量级提升,得到万兆体验、千亿连接显得更为真切。从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到eMBB+、从uRLLC(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到uRLLC+、从mMTC(海量物联网通信)到uRLLC+,5.5G相对5G,将在三大应用场景实现提升。

  这意味着,天线将从当前的2T4R走向3T8R等更多通道并支持大于4个载波的聚合万兆体验终端;NTN(非地面移动通信网络)以星地融合为目标,将IoT泛在应用扩展到目前地面移动通信信号覆盖不到的地方,都将成为现实。

  在邬贺铨评价,5.5G是5G发展中的一个承前继后的里程碑。5.5G不改变5G的网络架构,主要通过射频部分的改进和软件升级及AI赋能,释放5G潜能,适应对带宽、频效、能效、时延、成本等有不同要求的业务,为6G创新开路。

让5.5G走进现实

  华为无线产品线副总裁、首席营销官甘斌认为,5.5G已呼之欲出,将为移动网络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为未来的智慧生活和数字经济带来更多可能性。

  首先,随着产业链和商业场景已经做好准备,网络体验已从以“泛在千兆”为标志的1.0,走向5.5G“下行万兆+上行千兆+确定性体验”为标志的2.0阶段。构筑万兆体验层+确定性体验层,将带来建网模式的升级,而超大带宽频谱+全频段走向ELAA-MM是高效建网的核心。

  其次,千亿物联加速成为现实,从物联1.0的高速、高价值连接(5G NR)走向物联2.0的全场景应联尽联,在各行各业实现全场景、全流程、全要素的广泛连接。

  其中,RedCap加速规模商用,即RedCap芯模端产业链已经成熟,到2023年底将有50+商用终端。RedCap商用规模正在加速,在智慧电力、智慧安防、智慧制造、智慧钢铁、智慧煤矿、智慧港口等各个场景开始应用。

  4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在联合产业伙伴发布RedCap商用最新成果。

  近日,中国电信也联合华为在厦门完成了全国首例RedCap视联网商用验证。本次商用主要应用在基于5G视联网的AI垃圾分类、城管智能执法监控等场景。通过5G Inside,加速了轻量化5G终端规模化应用的研发及产业化,满足5G定制网行业应用的个性化需求。

  据悉,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家能源集团等大型能源央企,也在根据生产场景需求开展科研探索。

  截至目前,华为坚持通感一体能力与场景的加速探索。例如已经成功使26G毫米波的探测距离大于500米,距离分辨率小于0.1米;存量频谱2.6G、3.5G、4.9G实现探测距离20千米、定位精度5米、检测准确率大于95%。这些技术的储备使我国在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场景、无人机飞控的低空通感、船只检测管理的智慧海洋的能力都有望得到提升。

  “万兆产业率先走向现实,千亿物联加速成为现实,将为未来的智慧生活和数字经济带来更多可能性。华为将与产业界共同努力,推动5.5G产业链和商用场景融合发展,深化数智社会转型。”甘斌表示道。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