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0-24 10:01
黄琨
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深入推进,新能源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作风问题与廉洁风险交织的挑战。二十届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为新能源建设领域廉洁风险防控指明了方向。作为新能源企业的纪委书记,笔者深刻认识到,必须积极探索符合行业特性的“风腐同查同治”工作机制,着力破解“由风变腐”“风腐一体”的难题,初步构建起“由风查腐、由腐纠风”双向贯通的治理新格局,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强化制度固廉,扎紧权力运行“铁笼子”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将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持续完善工程建设过程管控体系,着力压缩作风和腐败问题滋生空间。聚焦关键环节精准管控。针对工程变更签证这一廉洁风险高发区,制定专项管理办法,严密规范流程、标准与审批权限,实现全过程透明化管理。同时,规范用印审批程序,实现线上全程留痕、闭环管理,坚决遏制违规用印和权力滥用现象。紧盯“关键少数”强化约束。制定领导人员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明确违规干预具体情形,建立定期报告机制,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实时监督,防止作风问题演变为腐败行为。通过制度化约束,促使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强化监督护廉,构建协同高效“大格局”
要整合内外部监督资源,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大监督”格局,切实提升监督整体效能。推动内部监督协同。建立纪检机构与审计、财务、风控等部门的信息互通、线索移交、成果共享机制,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会战”。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合检查等方式,实现监督信息整合共享,提升发现和处置风腐问题的能力。加强区域协作监督。积极运用上级推行的片区协作和交叉办案机制,与区域内兄弟单位开展协同监督,有效破解基层“熟人社会”监督难题。通过跨单位、跨区域的协作模式,增强监督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深化地企协作配合。加强与属地纪委监委的沟通协作,在线索核查、案件查办等方面借助地方专业力量和平台优势,提升监督执纪执法的质效。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强化治理促廉,肃清基层一线“微腐败”
要深化职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整治。推动监督下沉,组织纪检干部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蹲点式”监督和专项检查,精准识别招投标、物资采购等领域的贪腐风险。通过贴近监督、一线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腐败。严查顽瘴痼疾,坚决整治违规吃喝、酒驾醉驾等作风问题,主动对接公安机关排查职工涉酒违法行为,防止因“小节”失守导致“大节”不保。对发现的作风问题深挖细查,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腐败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深挖隐形变异,扎实开展“靠企吃企”专项整治,严查“影子公司”“影子股东”等新型隐性腐败。在查处腐败案件时,倒查背后的作风和责任问题,推动标本兼治、综合施策。
强化文化倡廉,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
要坚持教育、警示、预防并重,构建多层次廉洁教育体系。深化警示教育,每年召开“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大会,常态化开展“每周一案”学习,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干部职工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通过深入剖析风腐一体典型案例,揭示由风及腐的演变规律,增强干部职工的辨别能力和抵制意识。通过创新教育载体,将廉洁教育融入日常经营管理中,可以营造风清气正的从业氛围。举办“廉洁文化宣传月”活动,开展书画展、知识竞赛等特色活动,组织旁听庭审、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体验式教育,增强教育感染力。延伸监督触角,与参建单位开展廉洁共建,通过廉洁倡议、座谈交流等方式共同防控“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建立家庭助廉机制,开展家属座谈会、廉洁家访等活动,引导家属当好“廉内助”,筑牢“八小时外”廉洁防线。
强化科技助廉,装上精准监督“电子眼”
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纪检监督全过程。提升数字监督能力。严格落实“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部署,将数据分析能力纳入纪检干部“十大能力提升工程”,选派纪检业务骨干到地方纪委监委学习大数据监督、信息化办案经验,培养既懂纪检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开发智能监督工具。基于历史案件和监督检查数据,绘制“新能源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风险热力图”,实现风险动态评估与可视化呈现;构建覆盖项目全流程的穿透式数据库,打通工程、财务、招标等系统数据壁垒,为风腐同查提供数据支撑。运用AI智能分析,利用大数据工具进行多维数据比对分析,智能识别异常资金流向、违规技术变更、隐蔽利益关联等问题线索,通过技术手段发现传统监督难以察觉的隐性风腐问题,提高监督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推动监督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型。(作者系大唐安徽新能源公司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