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8-02 09:46
陈晓娇
“刘经理,咱们的、咱们的......阻聚剂实验成啦!”
挂了电话,刘付华经理赶紧喝了一口水,试图平复心情,消化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是刘付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生产运行九部始终秉持的信仰。在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能源报国的道路上,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奋战了十多年。
大榭石化生产运行九部集体照。
阻聚剂对于苯乙烯装置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是防止系统发生聚合的基本方法,但阻聚技术昂贵、稀缺,长期被国外垄断。
“要是能国产化就好了。”这个想法在刘付华心里慢慢萌芽。
在部门会上提出这个想法后,面对不断传来的质疑声,刘付华坚定地说:“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行!就从九部开始,解决掉这个难题。”
就这样,不服输的九部人投身到阻聚剂“国产化”的创新征途中。
6月的宁波,潮湿而又闷热,但深夜里总能看到刘付华与技术人员认真研究资料、讨论优化方案的身影。他们一次次试验,一遍遍修改性能参数,那500多次连续攻关、20000次试验、10万字技术报告,就是源源不断的创新“活水”,流入了阻聚剂这块能源“良田”,使刘付华和他的团队掌握了这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40年的技术壁垒,实现了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阻聚剂在国内工业装置上的首次成功应用。
刘付华对阻聚剂数据进行分析。
刘付华和他的团队,就有这么一种做首次、争第一的精神,那是一种面对几十年的国际技术壁垒的,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是攀爬技术高峰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登山者。
对于刘付华来说,攀登技术高峰,早已不是首次做首次、第一次争第一。
2012年6月,大榭石化上马30万吨/年乙苯装置。
这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干气法”制乙苯装置,如何驾驭这么一个大家伙,谁的心里都没底。
“反应原料在炉管内汽化后体积将膨胀数倍,这将会对开工后的安全生产造成巨大影响。”开工在即,一项生产难题摆在他的面前,给刘付华带来了新的考验。
但他坚信他的团队有能力也有实力迎接这样的挑战。白天,刘付华带领技术人员上塔学习工艺参数调整,晚上通宵研究开工优化方案,80多米高的塔,一爬就是30个来回,相当于每天在东方明珠塔往返3次。
经过200多个日夜,刘付华和他的团队研发的“小流量苯循环开工+热氮气替代停工”,创新国内同类装置开停工方法,成功解决了苯在加热炉炉管内的相变难题,为解决行业难题提供了“海油方案”。这个方案,使装置的综合能耗相比国内同类装置降低27%,二乙苯转化率达到90%,每年可以节约天然气7000方,可满足一座200万人的城市一个月的生活用气,技术指标更是连续8年位列行业领先水平。
这还没完。
“稀乙烯作为炼油化工装置的尾气,我国每年资源量高达1900万吨,折合成纯乙烯200多万吨,如果能把这些资源加以利用,每年能节省多少石油用量?”装置开工后,刘付华带领他的团队继续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增产提效上不断探索。他们研发的“稀乙烯增值转化高效催化剂及成套技术”,成功实现降本1.3亿元,增效3.8亿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刘付华同技术人员讨论对装置流程进行优化。
创新之水流入能源良田,带来的是丰产增收。生产运行九部已经荣获国家授权专利7项,推广应用了“三新三化”项目3项,还有16项科技攻关成果获得了科技进步/革新奖。创新永无止境,刘付华将继续带领九部团队,弘扬做首次、争第一精神,走科技自立自强的能源报国之路,用更多创新活水浇灌能源良田,为奋力谱写中国海油发展新质生产力、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的新篇章贡献力量!
生产运行九部作为中国海油众多基层一线生产部门的缩影,他们聚焦主责主业、国之所需,坚定不移打好增储上产进攻战,肩负起能源保供的职责使命,在绿色化工的道路上先立后破,努力将绿色化工的旗帜从大榭岛插向全中国。
责任编辑:许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