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二个结合”浅谈现代化央企基层文化氛围建设
朱宪然
国资央企作为我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顶梁柱的作用,推动央企现代化建设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路径。然而,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如果对央企只简单套用西方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以股东利益为轴心的管理模式,势必产生各种不妥与不适,必须因地制宜地进一步探索符合我国央企自身特点的现代化企业治理模式。
在现代化央企的建设之路上,毫不动摇地坚持依法治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则,围绕安全管理制度、奖惩激励机制、风险防控体系等开展依规经营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路径。作为央企肩负着重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因此,在合法依规的前提下,央企尤其是其基础组织还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全面加强人文氛围培育、积极传递价值观念导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落实,在央企实现法治与德治的深度结合。
深刻认识央企的性质与特点,充分激发职工的责任感与进取心
在当前风起云涌、日益多元、竞争激烈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天然承担着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责任义务。而国资央企正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势焕发着勃勃生机,服务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愈加彰显。当前央企已经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无论经营还是创新等工作都有巨大的空间,给每一位从业者都提供了广阔的人生舞台,也急需青年才俊干事创业、发挥才能,与此同时,央企还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每一位从业者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竞争的激烈。央企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也意味着央企职工不是以个人财富和岗位为唯一目标,还意味着付出、奉献甚至牺牲。央企职工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才能找到合适的人生定位和工作目标。尤其是在个体意识和自我意识更加突出的今天,每个人还必须要自觉提高整体认识、加强全局观念,真正成为国资央企这个大家庭中和谐有序、不可或缺的一个分子或一个环节。
坚持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持续提升职工主动担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分别满足的是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诚然,物质激励已经证明是促进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然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二者不能偏废。社会上一些所谓“成功学”带有强烈的功利性、盲目性,所谓“狼性文化”也往往带有强烈的残酷性、极端性,这些以物质激励为基础的模式往往是不适用于国资央企的,不能简单套用。事实上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精神需求越高,精神激励的作用也就越发明显,在高学历人群占比高且相对集中的央企尤其如此。“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应在央企树立正向积极的价值观、成败观。一方面,要以适合企业的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奖金分配制度等认可职工的能力与贡献,要让“有为”者“有位”,以便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要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导向鼓励职工业务进步、能力提升,并通过参加或负责重大项目、钻研业务形成技术成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参与评优争先及行业评奖等增强职工的荣誉感,进而逐渐加强职工的归属感。
着重加强全方位的引导,坚定培养职工面对工作生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国企央企要清醒而深刻认识到,对下辖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负有教育培养的重大责任,不能任由职工无序生长甚至自生自灭,而是要对他们持续不断地引导思想、传授礼仪、培训技能、规划职业、关心生活等,在企业内部涵养人文情怀、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应当努力成为职工的知心人,通过日常工作的相处、交流、写作等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困难、职业困惑;充分掌握职工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技术特长,在工作安排上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要在企业内倡导清风正气,建立职工之间清爽、坦荡的工作关系和生活关系,既是相处融洽的同事,也能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工作和生活上互帮共勉、形成合力。要在企业内增强团队意识、形成团队合力,在个人能力上也积极倡导一专多能甚至多专多能、每个人都能扮演好工作中的多个角色,让职工真正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作者系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试验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责任编辑:杨娜
校对: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