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油发展持续打造海洋石油装备制造精品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2022-09-26

  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吴倩 报道  透平自主维修从3个型号扩展到6个型号,业务范围从单纯的维修挺进维修加测试的双车道;两类扣型螺纹套管新产品研制成功,为助力油套管产品国产化、打破进口产品技术垄断奠定基础;第一批印有公司铭牌的永磁电机产品已完成,正在渤海油田某终端安装······2022年以来,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装备技术公司(简称“装备技术公司”)持续加强装备制造能力建设,共梳理出7大类、28种产品清单。截至目前,微透平成撬机组、油套管产品、永磁电机、国产中控集成产品等均已在研发制造方面持续取得突破。

  微透平成撬机组 从自主维修到成撬制造

  “我们终于掌握了索拉C40自主维修技术,这么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结果!”一年前,在海油发展装备技术公司机电中心,当第一台自主维修的透平发电机组在涠洲11-1平台完成调试投用,机电中心透平本地化维修项目组成员兴奋地拥抱在一起。

  透平及内燃机发电机组是海上平台发电的主要来源,机组维修工作长期主要依赖外方厂家。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们完成了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到形成自己的标准文件,再到实现透平机组的自主化维修、自主检测试验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在国产燃机成撬制造领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2021年底,装备技术机电中心承揽了秦皇岛32-6油田CEPJ平台富余低压天然气发电项目总包服务和秦皇岛32-6油田CEPI/J平台放空气回收用项目总包服务项目。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公司实现了透平主体设计、产品成撬、安装服务及后期维保一体化服务,目前已完成3台2兆瓦(CEET-20)国产透平成撬,机组已顺利通过验收。

  3台CEET-20透平机组成撬的完成,将有效消耗平台放空伴生气,单台机组每年预计可发电1600万千瓦时,节约0.197万吨标煤,实现1.44万吨碳减排,秦皇岛32-6油田也将此3台2MW国产机组列入海上平台示范性项目。

  油套管产品  打破进口产品技术垄断

  在距离装备技术机电中心不远的加工制造分公司车间里,特殊螺纹油套管产品的加工正如火如荼。车间的一角,一排排码放整齐的套管及螺纹产品崭新锃亮,正等待出海,将为海上平台钻完井工作提供重要的工具保障。

  近几年来,装备技术加工制造分公司着力推进油套管产业一体化服务模式与新产品开发,切实解决海上油气田生产开采过程中的实际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发特殊螺纹油套管产品。借助集团公司三新三化科技项目,该公司目前已完成9-5/8吋气密螺纹套管新产品(QMT)、9-5/8吋密封加强型(BHT-Ⅰ)特殊螺纹套管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并且9-5/8吋气密螺纹(QMT)套管产品通过API RP 5C5二级性能评价试验、9-5/8吋密封加强型(BHT-Ⅰ)螺纹套管产品也通过API RP 5C5一级性能评价试验,这两类扣型产品的成功研制,为助力油套管产品国产化、打破进口产品技术垄断、摆脱海上油田开发过程中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奠定基础,为建立一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国海油油套管系列产品和标准体系贡献力量。

  截至上半年,石油专用管材套管产品已承接订单累计2.22万吨,各订单均按进度计划正常完成。

  永磁电机产品 创新海上油田节能减碳方法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产品啦!”在渤海油田某终端,一台贴有装备技术公司铭牌的永磁电机已完成安装,即将投入使用。装备技术机电中心工程师抚摸着崭新的铭牌激动地说。

  电机永磁化已成为电机驱动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据测算,永磁电机相较于普通异步电机有3%~50%的节能效果,研究并推广使用适用于海油系统的高效电机设备将提升现场用能效率,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装备技术机电中心通过ODM创新模式,研发适用于海上油田的自有品牌永磁电机,将为后续集采签订奠定基础,助推公司永磁电机运维一体化发展。

  2021年起,机电中心开展了现场电机应用情况调研和高能耗电机统计与替换技术研究,完成制定永磁电机节能改造现场调研及选型指导文件制定,并依据该指导文件完成辽东作业公司、渤南作业公司部分电机调研和选型工作。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永磁电机ODM代工合作协议,辽东作业公司机电设备节能提升改造服务项目、龙口终端低效耗能高机电设备优化升级委托等正在进行中。目前,第一批印有装备技术公司铭牌的永磁电机产品已完成,正在渤海油田某终端安装。

  与此同时,装备技术公司今年结合自身技术底蕴,按照“产品制造清单”工作计划,加快推动国产中控集成产品研制,目前正开展集成图纸设计工作,年内完成一套样机的平台应用;加快推动智能配电盘集成产品研制,目前已完成400伏样机制造;加快推动压缩机成撬产品研制,目前正在进行选型工作,年内完成一台样机的试制并运行;加快推动水下基盘产品的科研攻关,年内完成集成方案设计研究。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

Copyright © 2001-2022 中国能源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电力报》、《中国电业》上的新闻,版权归中国能源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中国能源新闻网登载新闻业务的函:国新办发函[2000]232号。京ICP备1501736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证09026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56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22381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10120170021 互联网举报中心

广告直拨:江蓬新 010-5223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