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一条“刘天关”,两代坚守情

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时间:2022-06-29 19:12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苏玲 白涛 报道 时间煮雨,岁月缝花。我们将时间的齿轮旋转到2022年6月16日,在历史的长河中屹立了50年之久的共和国首座超高压变电站330千伏秦安变电站以及中国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刘(家峡)—天(水)—关(中)输电线路迎来了她50岁的生日!

  回顾50年走过的非凡历程,饱经风霜的“刘天关”线路至今依旧为其脚下的热土贡献着不竭动力。不论是披星戴月的拓荒岁月里,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洪流中,几代电力人筚路蓝缕、艰苦跋涉,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见证和书写了刘天关的发展与壮大。

  你我之间,只需一线相牵

  1974年,17岁的胡根元参加工作,成为天水供电局的一名输电线路工,守护着“刘天关”线路。30年后,他的儿子胡艳军也加入了天供大家庭,同样当起了输电线路工,依然在守护着“刘天关”线路。

  老胡时期的刘天关,正是建设初期的刘天关。老胡告诉我们,他长年累月奋斗在输电一线,“苦、脏、累、险”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

  “刚入行那会儿,去荒郊野外巡线,都是坐在老解放大卡车的货斗里,夏天能把人晒化,冬天会把人冻僵。”老胡说,在野外,他一天要巡十几座塔,直线距离可绵延数公里,而这只是直线距离。“那时候山里根本就没有路,绕路不知道得绕多远”。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老胡说,他们见证了“刘天关”线路的一步步壮大,“刘天关”的发展史也是他们这代人的青春史。

  小胡参加工作后,正处在科技发达、道路宽广、条件优越、线路增多、各项建设已经完备的时期,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老一辈巡线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丢”。工作15年了,陪伴“刘天关”也15年了。他熟练掌握了无人机巡检、视频监控平台等高科技巡线手段,坚持每次巡线700公里、2000多基铁塔,能够精准有效定位和排除线路缺陷。

  每逢节假日,都是用电负荷最高的时候,小胡在家里过节的次数屈指可数,在万家团聚的时刻,他选择委屈自己,委屈家人,去守护他的“刘天关”。

  “一家不圆万家圆,我的这份付出值得”。小胡的话中有有遗憾,但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 

  从天边到身边,岁月在后光明在前。老胡和小胡秉持了电力人的责任担当,父子一起先后参加了陇南地震、娘娘坝泥石流、陇南水灾等一系列抗险救灾工作。

  两代人默默付出,照亮了千家万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在电力工作者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藏在深闺人不识”,但他们发挥出来的作用和力量却攸关电网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他们就是变电运行工作者。老夏父子就是这个关荣集体中的成员。

  “日复一日做得都是同样的工作,我很平凡,但在我心里‘大家’胜‘小家’”。这是在秦安变电站工作了十年的夏艳民所说的。老夏16岁就来到秦安变电站值守,年复一年的变电运行工作,让他的性格变得不善言辞、不善交际,但在木讷的外表下,却涌动着一颗对变电事业的热爱之心。喜欢钻研的他,主动学习变电运行和维护的相关知识,每一次设备更新,他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驾驭各种设备,也参与并见证了秦安变电站一次次技术改造后脱胎换骨的腾飞。天长日久的积累,使老夏对变电站内的每一个设备、每一根导线、每一颗螺丝钉都了如指掌,说起来如数家珍。

  儿子夏禹从小跟随他在秦安变电站长大,对院子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充满了感情,尤其是对那些深藏在设备区里的设备的好奇,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守护并探索自己长大的“家园”,变成像父亲那样的人。2016年,夏禹从部队复员转业后被分配到天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2021年当上了330千伏秦安运维班的班长,回到了他儿时驻守的地方。

  曾有人问小夏,是什么支撑着年轻的他选择坚守在变电站?他的回答简单却真诚:“对我而言,从前是一份感情,现在是一份责任。”

  高压线当做生命线

  初次见到焦建忠老人,那是一位年过七旬、精神矍铄的老人。在交谈中得知老人患有多年的胃病。“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保养,一干工作就忘了吃饭,经常饥一顿饱一顿”。当初“刘天关”的建设者们常常是“一口干馍馍就着一口关山雪”,病根就是那时候落下的。

  焦建忠是天水电网从事“等电位带电作业”的第一人,当年第一次干带电作业时只有21岁。

  “当时主网设备都是单电源供电,停电检修只有春检才能开展,只要作业条件允许,我们就会冲锋在前。这虽然是一个有危险性的工作,但我们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在提升技术本领的同时做到精细再精细,确保操作安全。那时候年轻,也不知道害怕。”

  说起当年的创业时的艰辛,焦建忠很是淡然,他说当时不知道什么是回报、什么是报酬,只要能吃饱,能把活干好就行,思想简单,没有想得太多。

  焦建忠的儿子焦鹏今年46岁,在天辰集团输电项目部担任经理。在他看来,父辈们经历的那段峥嵘岁月永远值得怀念,而作为新一代的输电运检工,他多年来不忘父亲的教诲,把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最大的不平凡。

  “现在的科技太发达了,无人机巡线,视频监控还有巡线机器人,那时候想都不敢想。”看到今天电网技术的发展,焦建忠感慨万分。“当时输电线路巡检全靠老经验,一辆老解放车,车里放着两排联椅,一件棉袄,一顶安全帽,巡线三大件,两片锅盔馍,就是老一辈线路工的所有家当。”

  智慧电网日新月异,巡线工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现代输电工人,那都是科技武装起来的。焦建忠嘱咐儿子,一定珍惜现在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传承“刘天关”精神,“把高压线当做生命线,干好本职工作,我就很满意!”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