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时间:2022-05-26 11:32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吕刚 蔡潞 报道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步,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而贵州作为“西电东送”最早的南线工程主战场,已建成“黔电送粤”500千伏“五交两直”通道。自2000年以来,“黔电送粤”累计外送电量6451.64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为广东减少碳排放超过2400万吨,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同时,贵州以其独特的风、光、水资源禀赋,也必将成为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主战场之一。但新型电力系统电源结构以新能源为主体,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特征。对电网规划和调度、设备控制和运维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黔电送粤”提出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发展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绿色储能和数字电网技术,保障“黔电送粤”显得尤为重要。
发挥资源禀赋,实现“水火互济”向“火水风光储”多能互补转变
贵州省能源资源丰富,有“江南煤海”之称,水能资源全国第六,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及黔南等地又拥有着丰富的光伏和风力资源。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立足省内资源禀赋,积极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依托已有大型水电基地,有序发展一体化风力和光伏发电;充分利用乌江、南盘江、北盘江、清水江四条流域大型水电站富余通道容量,建设火、水、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同时鼓励分散式、分布式风电及光伏建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能源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由传统的“水火互济”向“火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的电源结构转变。
打造绿色“充电宝”,助力源网荷储协调互动
由于新型电力系统电源结构以新能源为主体,具有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加之负荷侧发用一体,形成“源荷互动”局面,发用两侧均呈现高度不确定性,这使得具有调峰、调频、调相、储能、系统备用和黑启动等“六大功能”的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一方面,抽水蓄能电站可有效减少风电、光伏等并网运行对电网造成的冲击,提高风电、光伏和电网运行的协调性及安全稳定性,另一方面,抽水蓄能电站可以有效减少弃风弃光,通过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运行,提高电力输出功率的稳定性,提升电力系统消纳风电、光伏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和综合效益。贵州省内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依托能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符合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要求,有利于新能源的消纳,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有序推进主网建设,畅通新能源送出通道
据统计数据显示,贵州以光伏、风电为主的新能源装机总占比已由2011年的0.1%增长到2020年的22.4%。预计到2025年,贵州新能源新增装机2208万千瓦,达到3885万千瓦,新能源迅猛的发展,给电网消纳、送出能力带来重大考验。
超高压输电公司贵阳局正全力支持贵州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有序推进“黔电送粤”枢纽站点,500千伏独山变电站和500千伏黎平变电站220千伏间隔扩建项目,进一步畅通新能源送出通道,满足黔南和黔东南地区的新能源接入需求。
加快推进数字电网建设,保障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和消纳
随着新能源的广泛接入,其自身的随机性、间歇性与波动性对电网的柔性可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机电模型与状态方程等传统电力分析方法难以满足复杂电网实时运行分析与精准前瞻调控的要求。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推进数字电网建设,将新型电力系统的数字与物理系统进行深度融合,以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打通源网荷储各环节。通过云计算+边缘计算,分析数字电网产生的海量信息数据,发现电网运行规律,及时发现、预警电网风险,使电网具备超强感知能力、智慧决策能力和快速执行能力。实现贵州大规模新能源安全稳定并网和快速消纳。
责任编辑:周小博 投稿邮箱:网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