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发电频道

国家能源集团包神铁路:40年天翻地覆慨而慷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30 15:39

刘春艳

  一声惊雷地起,四秩光阴铸辉煌。

  自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神府-东胜煤田项目配套铁路工程立项,包神铁路便在铁路版图上划定了国家第二条“西煤东运”大通道的坐标点,历经40年的发展、积淀、蜕变,“能源运输桥头堡,蒙煤南下北大门”的能源战略通道作用更加凸显。

  40年来,包神铁路从1条铁路线,成长为拥有包神、神朔、甘泉、塔韩4条铁路线和75条专用线的铁路集团;从建线之初的‌172公里,到如今铁路里程1228公里;从设计运量1000万吨/年的运煤专线‌,到年运量超3亿吨的重载铁路物流通道。这40年,不仅是包神铁路艰苦创业的建设发展史,更是一部包神人用奉献和坚守写的壮丽诗篇。

  开路:欲借长风乘势起

  曾经,黄沙漫卷,寸草难生,是无人问津的“荒漠腹地”;

  而今,绿树成林,铁龙飞驰,是一路繁花的“绿色动脉”。

  站在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回望历史,更能体会“光着膀子修铁路”的豪情,更能感受“创业艰难百战多”的艰辛,更能挖掘建线创业发展蕴含的“包神精神”,涵养一代又一代包神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借得东风好扬帆。伴随神府-东胜煤田的开发,包神铁路应时而生、应运而生,筑就了国家能源集团“煤电路港航”发展的运输基石,掀开了包神铁路建设发展的序章。

  包神线北起包兰铁路万水泉车站,向南跨过黄河,穿毛乌素沙漠,进入河套原,溯罕台川河流东岸而上,越鄂尔多斯高原,再沿乌兰木伦河而下,进入陕西省境内石圪台,最终到达神木市大柳塔镇。

  为加快推进陕西煤炭、内蒙古煤炭跨陆连海,运输畅通,包神铁路建设过程,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给予了大量支持。

  40年前修铁路,从建线前期的规划研究、地质勘探、线路设计等准备工作,到施工现场的机械装备、交通通信、供电供水等基础生设施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包神线建线不是穿沙漠,就是跨黄河,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施工机械,建线初期的艰辛和困难,你们年轻人是很难想象的。”退休20年的老同志接受采访时,不停地摇头感叹。

  触摸岁月镌刻的印痕,更能唤醒对历史的回忆。那时候,建设现场就地搭建帐篷、手挑肩扛,日夜奋战,英雄的包神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服种种困难,在当时的建设条件下,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线路建设任务。

  1989年3月10日,一声震耳欲聋的汽笛,唤醒了沉睡多年的鄂尔多斯高原,包神铁路第一趟运煤列车从沙沙圪台站运行至万水泉南站。这片深埋“地下黑金”的内陆腹地,正以钢铁的筋骨,突破地区发展的困境,向世界发出响亮的长鸣,任由山色苍茫,也锁不住奔腾向海的追逐。

  1989年10月9日,包神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标志着神府-东胜煤田大规模开发正式开始。包神铁路与当时在建的神朔铁路、待建的朔黄铁路,形成西煤东运”第二条重载铁路运输大通道。

  1992年10月,“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作为跨世纪工程被写入的十四大报告。包神铁路被载入我国铁路建设史册,自此踏上了“煤海筑路,支援全国”的光辉之路。

  行路:踏坎坷成大道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市场用煤需求持续增长,神东煤炭量急速提升,是当时能源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随之而来,包神铁路煤炭外运任务也逐年攀升,机车的更迭代势在必行。2002年7月17日,随着最后一台蒸汽机车退役,包神铁路进入了内燃机车时代。

  机车的更迭代,不仅是时代切换的演进,也意味着速度和运量的大幅提升。2005年3月,包神铁路有史以来牵引重量最大的重载列车驶入万水泉南站,内燃机车牵引5000吨重载列车试验成功。同年,包神铁路复线开工建设。

  而彼时,西起陕西神木大柳塔镇,东至山西朔州市的神朔铁路1996年7月1日全线开通,2000年10月26日全线电气化开通运营。2005年11月30日,神朔铁路年煤炭外运突破10011万吨,成为我国继大秦线之后又一条年运量超亿吨的铁路。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运营的源头,包神铁路加速推进电气化改造已是迫在眉睫。

  在边运营边改造的热潮,2007年7月19日包神铁路双线电气化区段(巴图塔至瓷窑湾段)正式开通运营,SS4型机车成为当时包神铁路运输的主力。当年,包神铁路年运量完成10133万吨,成为又一条年运量超亿吨的铁路。

  历史的发展,是惊人的相似。

  2008年5月8日,神朔铁路万吨试验列车从燕家塔站成功开行至神池南站,标志着神朔铁路进入万吨列车时代。

  2008年9月11日,包神铁路第一台SS4B电力机车自万水泉南顺利到达东胜,包神铁路启动了一轮动力换型。

  2012年12月12日,包神铁路南线“万吨”试验列车成功开行。而2012年12月18日,神朔铁路年煤炭外运量突破2亿吨运输大关。

  在包神铁路、神朔铁路此起彼伏的波浪式发展,甘泉铁路拉开了建设施工的大幕。

  作为国家“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甘泉铁路于2010年8月1日开工建设,建设者们将钢铁巨龙铺画在广袤的乌拉特草原。

  这条333公里长的铁路,从金甘段铺通,到铁路线下工程竣工;从乌拉山1#、2#隧道贯通,到龙山隧道贯通;从顺利跨越包兰铁路,到甘泉铁路全线贯通,仅用了三年时间,于2012年9月14日甘泉铁路全线铺通,创造了铁路建设史上的“甘泉速度”。

  当甘泉铁路第一列运煤列车从乌拉特草原驶向万水泉南站时,这场草原与鹿城的“相会”便有了的寓意。

  兴路:蓬勃发展势如虹

  “深化改革,不是心血来潮、别出心裁,实事求是的说,从规模化经营向集约化管理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改革,是形势所迫,是发展需要……”整合重组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声犹在耳,激荡人心。

  生逢盛世当不负,肩负重任踏征。2013年、2019年,包神铁路相继与甘泉铁路、神朔铁路两次重组整合,成立了的包神铁路集团。作为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运营的源头,包神铁路集团积极发挥区位优势,践行能源供应“稳定器”“压舱石”的使命担当。

  2021年6月25日,刷五项世界纪录的重载铁路“动力之王”国能24轴电力机车在神朔铁路上线运行。经过三年的运行,积累了一系列的实践经验和运行数据。公司于2024年8月3日,发布了《基于固定闭塞的机车智能驾驶系统》在内的六项技术标准,为重载铁路智能驾驶批量化谱系化应用提供了技术规范。

  回溯公司几年的科技创成果累累硕果:参与“信息技术概念体系准则”“资管理人员参与和能力指南”等国际标准的编制,稳步推进“重载铁路线路智能运维基础科学问题”“铁路基础设施无人工地技术集成应用”“网—源—储—车”协同供能技术及示范工程等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这些成果,为建设世界一流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重载铁路物流通道的能级跃升注入了劲动能。

  然而,在深耕关键领域持续创,培育发展质生力的同时。包神铁路集团决策层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牢牢把握可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必须是提升“西煤东运”“北煤南运”大通道的运能和效率。

  站在的历史起点,立足长远,包神铁路集团以更广阔的视野、更高远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积极探索启动3.5亿吨级扩能改造,加快推进蒙跨境铁路、东月铁路、孤银铁路等重大项目工程建设,以实现资源长期接续管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能源供应链安全稳定。

  发展未有穷期,奋进正当其时。今后的发展,取决于当下的创造和奋斗,站在“四十不惑”的全起点,包神铁路集团将聚焦深耕主责主业,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上积极作为,持续为我国重载铁路运输贡献“包神力量”,助力我国“交通国”建设。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