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19 15:28
刘玥
江苏,以江为名、因江而兴。432.5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蜿蜒过境,串联八城锦绣,更借京杭“命脉”滋养苏北沃野,通联江淮水网,托举起长三角最富活力的发展极。
作为区域最大的火力发电企业,国家能源集团江苏公司勇立潮头,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长江大保护的时代“大考”中,一边扛牢能源保供重任,一边扛牢生态治理与保护之责,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在长江之畔扛起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先锋担当。
“碳”路先锋,打造绿色全链条
当实现“双碳”目标的集结号响彻长江岸线,作为江苏省能源保供“排头兵”的江苏公司,将“做好煤电大事”的使命贯穿于一场深刻的能效革命之中——从源头减碳、过程降碳到终端捕碳,展开多维度立体攻坚。
瞄准源头降碳,江苏公司以“建设优质工程”为先手棋,在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镇最南端的江心小洲布局,建成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机组——泰州3号机组,其发电煤耗、发电效率、环保指标三大关键参数登顶全球燃煤机组巅峰。投产九年来,持续蝉联中电联能效对标最高等级“5A级”认证。
十年后,长江南岸的常州电厂接续打造升级之作。二期扩建工程3号机组于今年7月15日正式投产,这台机组聚焦煤电技术革新前沿,以“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高效灵活低碳智能发电技术集成创新示范”科技项目为依托,创新应用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宽负荷节能技术、快速灵活调峰技术、高效协同环保技术、烟气二氧化碳全捕集技术及智能发电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全力打造“安全可靠、高效灵活、清洁低碳、智能智慧、联产联供、耦合发展”的六型示范电站,打造我国煤电行业转型升级示范样板。
前瞻设计奠定了高效基因,智能内核则激活了低碳“脉动”。
2022年12月,泰州电厂在国内率先实施百万千瓦机组“三改联动”和控制系统“国产化、一体化、智慧化”同步改造。应用全国产DCS控制系统,实现供热、调峰、环保模块智能协同,综合供电煤耗下降14.46克/千瓦时,服役15年的机组焕发新生。
机组的环保排放,是火电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就在同年,谏壁电厂12号机组全负荷脱硝改造成功投运。脱硝反应器SCR入口烟气温度达到287摄氏度,氮氧化物排放每小时均值25毫克每标准立方米,远低于超低排放数值50毫克每标准立方米,成为江苏省首台实现全负荷脱硝的33万千瓦机组。
2023年初,太仓公司全厂废水零排放改造起步,其脱硫废水处理采用“烟气余热浓缩+二次风干燥”工艺,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双极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工业废水采用梯级利用方式进行循环净化利用,每年可减排化学需氧量11.7吨、氨氮1.17吨、总氮3.5吨以及总磷0.17吨。这些减排让江水更清、更绿,也让“环境友好”“绿色电厂”成为火电新标签。
源头降碳与过程优化的能效革命,延伸至烟气治理“最后一环”,一场化“温室气体”为“工业黄金”的蜕变悄然上演。
暮色浸染之下,泰州公司CCUS项目现场,装载液态二氧化碳的槽罐车队排成银色长龙有序装车。
“每年的6月至9月是销售旺季,每天几十车,约一千吨二氧化碳运出厂区,槽罐车都是排着长龙在厂区等装车。”该公司营销人员韩鹏介绍道。
“以前都是跑上一两百公里从周边城市拉运,现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二氧化碳,不仅省时,成本也大幅下降。”附近干冰厂负责人说道。
经提纯淬炼的二氧化碳,持续输往周边食品饮料、精密制造、化工合成等领域,完成从“温室气体”到“工业黄金”的华丽新生。该项目以其开创煤电行业低成本碳捕集的可持续商业模式及对关键技术、核心装备、系统集成等全流程升级再造等独特优势,已安全运行800天。
翻开江苏公司的“碳账本”,2024年,年度供电煤耗低至279.9克/千瓦时,较行业平均水平低22克/千瓦时,相当于年度减排二氧化碳超440万吨;碳排放总量6210万吨、强度781.9克/千瓦时的“双降”数据格外醒目。更具创新的是“碳账户”管理体系,每台机组从燃料采购到发电的全链条碳足迹,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可追溯,为碳资产管理提供精准标尺。传统火电正依托技术革命与管理革新,系统锻造绿色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点“灰”成金,循环再造新价值
随着江苏公司沿江12台机组全面完成“三改联动”升级,超低排放实现规模化应用,这场绿色蜕变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重构。
此刻,在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谏壁电厂,正有力书写着循环再造的“江苏注解”。
八月骄阳灼烤着江面,谏壁电厂灰码头上热浪裹挟着水汽蒸腾翻滚。灰白色的运灰罐车趴伏在廊道下,粗壮的螺旋输送管道“咔嗒”咬合接口,经过精细研磨后的粉煤灰正汩汩注入密闭车厢。百米外的江面上,排列如梳齿的运输船队在水波中轻轻摇曳,脱硫石膏如银色瀑布般通过传送带倾泻入舱。除尘系统喷出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细小的彩虹,智能调度系统的指示灯有节奏地闪烁着,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矿物气息,与江风带来的水汽混合成独特的工业气息。
“过去这些粉煤灰另花费用请人处理,江风一刮漫天‘黑雪’,岸边树叶子都蒙层灰!”计划营销部主任助理张建峰摘下沾满灰渍的手套,拍着运输车外壳向记者朗声解说道,“如今,分级提纯后,却是城市工程建设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谏壁公司大力发展粉煤灰综合利用,对黑色乌金燃烧后产生的渣和灰进行深加工处理,生产的“苏源”牌粉煤灰在港珠澳大桥、杭州亚运场馆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建筑行业名牌产品、长三角优质品牌奖、江苏省重点工程推荐品牌,粉煤灰销售收入连续多年破亿元。
江风送来芦苇丛的沙沙声,几只白鹭掠过红白相间的灰罐。张建峰笑道:“经过长期的岸边治理,今年来落户的白鹭也增加了。”
市政污泥的“变废为宝”,曾是长江沿线城市共同的环保考题。同样,在长江南岸的常州电厂给出了智慧方案。
以煤电技术创新破局,常州电厂通过与龙源环保合作建成国家能源集团首个“结合630兆瓦燃煤发电机组资源化处置多种固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开创火电资源化治污新模式。
在项目展厅的沙盘前,技术负责人李延纲指向锅炉模型:“蒸汽干化后的污泥按2%至3%比例精准掺入燃煤,通过输煤皮带送入炉膛——这是一种最彻底的污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方式。”该项技术已荣获中国电力科技创新奖,成为“无废城市”建设的标杆方案。
自2020年投运以来,该项目承担着常州约三分之一的一般固废无害化处置任务。在这里,污泥“摇身一变”成为点亮万家灯火的电力资源。大量的生活污泥、印染污泥,利用蒸汽干化处理后,以2%至3%的比例与煤炭掺配,而后一路“乘坐”输煤皮带到达锅炉炉膛燃烧发电,让每一度电在这里演绎出不同的传奇,一举化解“污泥围城”之困,填补了国内污泥无害化处置空缺。
截至今年8月10日,常州电厂累计掺烧固态污泥5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5万吨,减少标煤消耗7.43万吨,节约燃料成本逾7500万元,以切实行动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江”来可期,共绘生态新画卷
始于光明守护,终于长江安澜。这场绿色变革的半径,早已突破电厂围墙的物理界限。
曾经堆砌煤灰的谏壁电厂贞观山、松林山灰场,是长江岸线难以忽视的“生态伤疤”。如今,33.35兆瓦贞观山项目和30.51兆瓦松林山项目相继并网,一片片深蓝色的光伏板覆盖山脊、铺陈谷底,在阳光下如海浪般翻涌延伸,融入青山肌理。这片新生的“能源森林”年均产生清洁电力近7000万千瓦时,不仅有效利用了闲置土地,更显著改善了区域微气候和土壤条件,成为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开发的典范。这是江苏公司追“光”逐“绿”的生动缩影。
公司近年来已成功建成600余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75万千瓦,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68万吨。在泰州,利用泰兴东夹江700亩鱼塘水面建设的50兆瓦渔光互补项目,更是实现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和美图景,电力生产与生态养殖相得益彰。
碧波荡漾的长江水,是万千生灵的家园。
今年6月13日,在太仓段江畔,四万余尾经过科学筛选的长江原生鱼苗——长吻鮰、翘嘴鲌、松江鲈等在阳光照耀下如银梭跃入江流。这是太仓公司近年来开展系统性生态补偿行动的一幕,现已累计放流鱼苗逾30万尾。放流活动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精心选择鱼种、适配区域、控制节奏,有效激活和修复长江下游水生生物资源网络,维护生态平衡。
绿色不仅关乎生态,更牵动经济脉搏。
“太仓地区德资企业很多,产品主要是出口欧美,对这个绿证需求特别大,咱们国能这方面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2024年,在江苏公司与太仓市政府签署新能源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期间,太仓市委书记的一席话,给太仓公司新能源发展开拓新思路。
太仓位于长三角经济核心圈,以二十分钟抵达上海、一小时对接苏州南京的绝佳位置,成为寸土寸金的苏南热地。在国家“双碳”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谁掌握了绿色资源,谁就更有可能在新型电力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更有可能为公司带来“火电+”机遇。
太仓公司敏锐把握长三角区域外向型经济对绿色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当即成立专班,落实专人对接政府需求,利用公司现有的光伏资源,启动绿电绿证申领工作,主动对接能源局电力司、电网公司等职能部门,加速推进绿证审批流程。目前,太仓公司在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累计申领绿证达到82361张,实现结算电量100%绿证兑换。这不仅解决了区域企业的“绿色焦虑”,为其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关键支撑,也为江苏公司自身拓展“火电+”模式、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的“绿电”动能,生动诠释了绿色资源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路径。
江入海阔,帆悬潮头。在能源转型加速的时代浪潮下,江苏公司主动将角色定位从“能源供给者”深化为长江生态保护的“责任共同体”与“协同践行者”。用供电煤耗的持续“减法”、清洁能源规模的不断“加法”和生态协同的“乘法”,奋力绘就长江经济带崭新的绿色生态新画卷。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