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发电频道

廿载同舟 美美与共——国家能源集团印尼高质量发展纪实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9-16 14:35

田翠

  碧波万顷,岛屿星罗。从高空俯瞰,印度尼西亚犹如一串翡翠洒落在蔚蓝海洋之中,山川雨林与金沙碧海交相辉映,焕发着勃勃生机。在这片热土上,一股来自中国的能源力量,正以稳定可靠的服务,守护万千家庭的灯火,为中印尼两国友谊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5年9月10日,由国家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南苏一号2*350MW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印尼南苏一号项目)正式取得印尼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商业运营证书,明确自2025年9月4日起,该项目按照购售电协议(PPA)约定在苏门答腊岛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南苏一号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于2015年11月通过印尼国际公开招标中标获得,这座矗立于马六甲海峡之畔的现代化电站,不仅是国家能源集团响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代表性工程,也是其深耕印尼市场二十年的重要里程碑。

  至此,国家能源集团在印尼运营的电力项目已达3个,总装机容量310万千瓦,规模居中资企业独立运营发电商首位。它们以绿色、高效、共赢的合作模式,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进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

  携手共建:中国智慧点亮千岛之国

  自2007年步入印尼市场以来,国家能源集团始终秉持“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中国方案,将先进技术、成熟管理和卓越标准融入当地发展。从基建到运营,每一个环节均以质量为核心,彰显中国制造的卓越品质。

  国家能源集团践行“基建为生产,生产为经营”的理念,南苏穆印2*150MW项目主要设备为中国制造,整合中国设计、制造、建设与运维标准,提前12个月竣工投产;爪哇7号2*1050MW项目仅用29个月便建成百万千瓦机组,创下印尼电力建设“速度之最”,实现“四零”安全目标。这些项目一次次刷新着印尼电力工业的纪录。

  面对高水分、低热值的褐煤发电难题,国家能源集团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南苏穆印项目中,褐煤滚筒干燥提质技术成功应用,显著提升了高水分褐煤的商业利用价值。该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高水分褐煤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大、易堵煤等关键问题,还保障了发电机组的稳定出力,为褐煤的高效清洁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路径。此次投入商业运营的南苏一号项目应用的风扇磨煤机与高温炉烟技术,进一步优化燃烧效率,降低煤耗,实现了废水零排放,使环保指标大幅提升。

  在应对复杂地质条件和提升电站综合性能方面,爪哇7号项目创新采用“真空堆载预压+不同型式桩基”组合地基处理技术,成功打造“海绵电厂”,并建成超长管状输煤皮带机,展现了中国工程的前瞻设计与系统整合能力。

  南苏一号项目集中体现了中国设计、制造、施工管理与调试的综合优势,显著增强苏门答腊岛电网的供电能力,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运营质量同样令人瞩目。南苏穆印项目自投产以来已经连续运行10年无非停,创造了机组投产后连续运行最长世界纪录,成为南苏电网最安全、稳定、可靠的电源点,先后获得亚洲电力“独立发电企业”“技术创新”“环保提升改造”等诸多奖项,被印尼能源委员会列为国家示范工程;爪哇7号项目年发电最高达7533小时,位居全球效能前列,1号机组投产后连续安全运行302天,刷新同类型机组纪录,创造印尼电力建设多个“第一”,荣获印尼能矿部最高奖“苏布罗托奖”及中国境外工程国家优质工程金奖,连续4年获评亚洲电力重大奖项,被印尼国家电力公司列为新建电厂标杆。

  发展共享:绿色合作绘就共赢新画卷

  国家能源集团将“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作为项目建设运营鲜明底色,始终坚持高于当地要求的环保标准,与各方携手,共同打造中国企业在海外绿色发展的卓越典范。

  爪哇7号项目不仅是印尼目前技术最先进、环保标准最严格的绿色电站,其在污染治理上也实现了“全方位管控”。项目创新采用了一套集成式粉尘治理工艺:通过“曲线落煤管”减少落料冲击,从源头抑制粉尘产生;再结合“无动力除尘导料槽”和“干雾抑尘”技术,对已产生的粉尘进行有效捕捉和沉降,既治标又治本,在显著改善厂区环境的同时,实现了节能降耗。在减排方面,电站海水脱硫系统采用新型喷淋技术,通过智能控制喷淋层,使海水分布更均匀,大幅提升了脱硫效率。海水恢复系统则首次引入闭环曝气技术,增强曝气均匀性,加速水质恢复,有效降低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国家能源集团红树林生态保护经验亮相央视。

  项目建设始终坚持绿色优先。在施工海域修筑红树林生态屏障,补植优势树种近5万株,积极吸纳当地渔民参与红树林的修复与养护,投放鱼苗15万尾修复湿地生物链,保护区红树林面积较开工时增长280%;同时,将ESG理念深度融入运营全周期,获央视《美美与共》纪录片专题报道,被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象表达”,并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央企海外十大精彩瞬间”。在“红树林的新生”中国——印尼可持续发展人文交流对话会上,印尼环境部专家琳达表示,红树林的修复对于海洋生态、渔业发展具有多重价值。

  相融共生:民心相通浇筑友谊桥梁

  国家能源集团始终注重基础设施“硬联通”,用心推进文化“软联通”与民心“心联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家能源集团大力推进当地电力人才的培养,累计选派200名印尼员工赴华参加管理、技术培训和文化交流,其中,爪哇7号项目组织当地员工赴华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发电技术学习,为印尼培养和输送了超过100名高素质电力人才;通过建立仿真机培训中心、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备忘录,集团全面强化与当地电力企业的技术和人才交流,系统化培训电站运行人员超过500人次。与此同时,印尼各项目累计为当地纳税约16亿元人民币,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改善。

  在“师带徒”机制带动下,集团形成以中方师傅带领印尼徒弟、本地老员工辅导新员工的良性循环。当地员工理查德三次赴华培训,与中国师傅结对学习,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现任电厂运行部副经理,并作为先进工作者代表来华交流。众多像理查德一样的本地员工,正从学员逐步成长为技术与管理的核心力量,真正实现“技术扎根”。

  国家能源集团在当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设立印尼首个中资企业发起并经官方认证的“安妮的心愿”助学基金,已资助多名学子接受基础教育;同时持续推进“希望村”公益项目,通过村民技能培训、社区基础设施修缮以及对学校与孤儿院的捐助,切实改善当地民生与教育条件。多年来,集团长期投入资源支持当地公益事业发展,赢得了社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人文交流方面,以中印尼员工跨国爱情为原型创作的电影《爱在零纬度》,荣获第36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爱情故事片奖”,成为两国民心相通的文化符号;举办“光明同享未来同行”等人文交流活动,印尼员工安琪、理查德作为企业文化大使,积极搭建文化互鉴、心灵相通的桥梁……这些有温度的人文交流,让合作从项目延伸至心灵,赢得了印尼政府与民众的广泛赞誉。

  国家能源集团积极构建多元融合的文化氛围,厂区内专门设置了标准化的清真餐厅与礼拜室,尊重和保障穆斯林员工的宗教习俗。在开斋节期间,中外员工共同分享传统节日美食,互致诚挚祝福;在春节等中国传统佳节,大家则齐聚一堂,动手包饺子、组织联欢活动,欢声笑语中亲如一家,诠释了“民心相通”的深厚内涵。

  国家能源集团的绿色发展故事仍在续写。展望未来,集团将坚定不移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绿色能源合作为纽带,以创新技术为驱动,持续深化与印尼及东盟地区的电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低碳转型协作;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以“技术-产业-标准”创新应用与国际合作为核心的协同发展体系;积极布局漂浮式光伏、绿氢储能等新赛道,全面推广“电站+生态保护”共生模式。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国家能源集团将持续展现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为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中国方案”、传递“国能力量”,与各方携手共创美美与共、可持续发展的壮丽时代新画卷。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