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21 17:10
王子昌
九年来,从莽莽太行到渤海之滨,这一伟大号召始终回荡在千里能源保供大动脉上,激励着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不断奔赴新征程。结合实际,朔黄铁路制定实施“一个目标、两个转型、一个升级”的“121”发展战略,系统总结出“一个牵引、两个驱动、一个控制、两个保障、一个贯通”的“12121”新质生产力实施路径,在“智慧运输”和“数智朔黄”建设的新征程中奏响一曲曲激昂的奋进之歌。
数智变革,重塑管理新模式
在数智化浪潮奔涌而来的当下,作为国内重载铁路运输行业的佼佼者,朔黄铁路勇立潮头,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谋篇布局,擘画“重载看朔黄”愿景,制定2028朔黄铁路愿景4.0和项目备选库,形成“智能大脑、智能运营、智能装备、智能运维、智能安全、智能管理”六大领域支撑体系、“3万吨和30吨轴重、移动闭塞、自动驾驶、智能运管维、智能综合检测车”五大科技创新支柱,以新思路谋划新未来。
2025年5月“数智朔黄”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精益管理系统正式投入使用。朔黄铁路锚定“打造高质量党建领航的世界一流重载铁路领军者”目标,抓牢运输组织高效运行和经营管理质效最优两个关键,通过架构“按图运营计划系统”“经营管控计划系统”“精益管理系统”的“数智朔黄”建设成果,打破铁路专业条线分割壁垒,推动“人财物”“车地网”“动静变”所有管理要素与生产要素实现高度协同、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传统企业管理手段滞后、目标牵引不足、内部协同僵化等发展问题,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数据驱动企业运营管理与科学决策的数智化转型新路径。
随着“数智朔黄”的深入推进,2024年各项指标一路飘红:大中修投资节约费用约3.5亿元,铁路运输周计划兑现率达98%,列车开行结构计划兑现率达97%,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目标值降低31%。朔黄铁路成功实现从经验驱动型向数智驱动型管理模式的华丽转身。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朔黄模式”的滋养下,黄大公司以智慧化、绿色化、生态化转型为思路,将原来“列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的垂直管理方式改变为“列车调度员—集控调度员”的平行管理方式,构建“数字化管理、集约化控制、无人值守”三位一体的先进运输管理体系,开创国内首套重载铁路调度中心集控模式,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引擎,进一步提升重载铁路行业核心竞争力。
不日新者必日退。朔黄铁路以创新为引领,率先推行中心站一体化管理模式变革,打破专业条线管理壁垒,构建高效协同的运输生产体系。黄骅港站作为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的关键枢纽,深入贯彻中心站“四个统合”理念,探索“站车深度融合、专业一体推进、路港联动合作”的三级融合运输新途径。通过依托“按图运营”机制优化“动静变”环节衔接,优化调车机作业流程,开创车检中心修竣车直接发车模式,每台调车机每日节省40分钟,运输效率提升33.8%。2024年,“朔黄铁路”品牌在交通运输行业品牌价值位居第二。未来,朔黄铁路将深化数智化转型,开展协同攻关,构建数智生态,为重载铁路国企改革提供转型范式。
科技领航,重载运输再突破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朔黄铁路高举科技创新的旗帜,在重载铁路领域奏响一曲气吞山河的变革强音。从两万吨列车的常态化运行,到三万吨级重载列车的成功突破,再到无人驾驶技术的自主可控,朔黄铁路正以科技为引擎,不断刷新我国能源运输的历史高度。
2025年3月9日,朔黄铁路两万吨重载列车安全开行九周年,突破12万列,累计运输煤炭超13.3亿吨,这个数字背后是朔黄铁路25年如一日的坚守与突破,这些“钢铁巨龙”也成为了朔黄铁路最闪亮的名片。
然而,朔黄人并未止步于此。2024年4月20日,一列由4台“国能号”机车牵引、总长4088米、载重3.24万吨的3万吨级重载列车呼啸而过,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取得新突破。从牵引动力系统的优化配置,到制动系统的冗余设计,再到“1+1+1+1”编组方式的创新,每一个环节都攻克了世界级难题。朔黄铁路用自主创新的决心,在重载运输领域树起了中国标杆。
当今社会,无人驾驶已经成为社会热词和科技主流,在重载运输领域深耕的同时,朔黄铁路将目光投向了更具挑战性的无人驾驶技术。2024年9月26日,一列108节、总重1.08万吨的无人驾驶万吨列车在朔黄铁路完成试验运行,从运行控制到安全防护,全部实现自主可控。这项技术的背后,是朔黄铁路联合顶尖科研机构构建的“云脑”系统—通过5G通信、北斗导航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列车不仅能感知200米内的路况,还能根据计划自动调整运行参数,作业时间压缩20%,年运输能力提升约1056万吨。
渤海湾畔,海风习习。2025年3月22日,一列总重5394吨的煤炭列车在智能调度系统的指挥下精准对位,标志着黄骅港站实现了从列车调运到装船作业的全链条自动化。通过“5G+AI”的深度融合,车站调车计划自动编制率达85%,进路智能排列率超95%,车调联控自动化水平达99%。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朔黄铁路对“人、机、物、法、环”全要素的数字化重构—从机车的智能调度,到装船流程的自动化衔接,再到AR全景监控的实时预警,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科技的力量。
从最初艰难起步,先后攻克技术难题,成功开行万吨、两万吨、三万吨列车,年运输能力从起初的529.8万吨,跃升至如今的超3.7亿吨,历史累计运送煤炭等货物超52亿吨。25载风雨兼程,朔黄铁路正以科技为笔,在重载运输保障体系建设中精描细绘,勾勒出运输效率与安全双提升的能源图景,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的战线上结下累累硕果。
智慧赋能,科技护航保安全
每年盛夏防洪关键期,朔黄铁路纵贯千里的钢轨都会暴露在烈日之下。这里地势复杂,既有连绵起伏的山脉,又有广袤无垠的平原,钢轨不仅承受着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压力,还要承受万吨级以上列车的频繁通过和长时间的碾压,任何一丝微小的伤损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检测工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专注,每走三步就要弯腰把探伤仪的探头死死抵住轨面,才能听见钢轨腹腔里的隐秘声响。然而,这种传统的探伤方式虽然能够发现一些明显的伤损,但对于一些隐蔽性较强的伤损,却难以做到准确检测。
2024年7月15日,国内首列重载智能综合检测车在朔黄铁路正式上线,被誉为铁路设施的“超级智能体检医生”。这列搭载十余项国际领先检测技术的“移动实验室”,能同步对轨道、供电、通信等系统展开360度无死角检测,每日可采集30余万条数据,效率较传统人工检测提升60倍。其钢轨探伤技术精准识别毫米级裂纹,供电系统检测精度达到0.1%,通信信号分析误差小于0.01秒。通过AI算法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不仅能实时预警设备隐患,更推动检修模式从“周期修”向“状态修”转型—2024年首次应用便节约大中修成本近3.5亿元,设备运行质量提升20%。这项技术在今年六月斩获日内瓦发明银奖,标志着中国重载铁路检测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如果说智能检测车是朔黄铁路的“体检医生”,那么接触网智能检修机器人平台则是线路上的“手术专家”。针对传统高空作业的高风险、高成本痛点,2025年3月上线的机器人平台实现了“智能诊断—自主决策—精准作业”全链条闭环。平台融合3D数字孪生与AI视觉识别技术,典型缺陷识别准确率超90%,定位精度达毫米级。依托多机械臂协同控制技术,它能自主完成螺栓紧固、导高校准等关键作业,承担40%人工高空作业量,效率提升1倍且合格率 100%,增效保安效果明显。自投运以来,已完成17次精准检修,为这条能源动脉安全稳定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轨道探伤到接触网检修,从数据赋能到智能管控,朔黄铁路用科技的力量重塑重载铁路运维模式。这些成果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里程碑,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实基础。在这条钢铁动脉上,每一颗螺栓的紧固、每一米钢轨的平顺、每一次数据的记录,都见证着朔黄人“科技保安”的使命与担当。
朔黄铁路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在数智化转型和智慧运输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未来,朔黄铁路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理念,深化数智化转型升级,为重载铁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朔黄智慧”和“朔黄方案”,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征程中续写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