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发电频道

国能包神铁路集团公司:“蒸”战煤海保供忙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7-30 09:02

尚娜

  7月17日,陕北地区热浪滚滚,室外气温飙升至36摄氏度。在神木市包神铁路黄羊城站,一台调车机牵引着54节车缓缓启动,驶向榆家梁专用线。烈日下,3 位调车员分别站在车列前、中、后位置的车梯上,他们身着厚实的工装、戴着严实的手套和帽子,半个身体探出车梯外,目光紧盯前方,个个大汗淋漓。

  “推进!推进!”灼热的空气中,他们通过对讲机发出的指令声显得有些沉闷。

  “9道8135次进榆家梁装车!”高温下,股道上,对讲机里各种信息往来不断,连结员王振国解体、提钩、摘风管、连挂,每一个动作精准无误。

正在调车作业。

  在伟华专用线,十几台装载机轰鸣作响,巨大的机械臂上下翻飞,将堆积如山的煤炭精准地装入每一节车厢。司机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操纵杆,车厢与装载机的配合如同精密的齿轮咬合,每一铲煤炭的装载都高效而有序。烈日下,钢铁机身被晒得发烫,驾驶室内更是闷热难耐,但司机们的动作丝毫未受影响,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滑落,却无人停下手中的工作。

  “再快一点,确保装车进度!”现场指挥员的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指令。装载机的引擎声、煤炭倾泻的哗啦声、对讲机的嘈杂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能源保供的激昂乐章。尽管高温炙烤,但每一台装载机都在争分夺秒地运转,为的就是让满载“乌金”的列车能早一刻出发将能源送去远方。

  黄羊城站是第二条“西煤东运”黄金大通道上的咽喉之地,榆家梁、伟华两条专用线承担了能源保供的重任。自迎峰度夏以来,煤炭运量显著上升,为保障装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该站积极协调各单位联劳协作,紧盯运输组织,畅通作业流程,有效协调调度、运销、专用线等各作业环节,加强接发列车、调车、货运等各工种间的配合,做到快配、快装、快运,全力保障货物安全高效运输。

  每天,煤列抵达,“烤”验才真正开始。顶着灼灼烈日,调车员的后背被汗水完全浸透,结出斑驳的盐渍。车梯异常烫手。高峰时段,黄羊城站日均装车16列,调车员室外作业时间长达10个小时,日均提钩上百次,步行超过3万步。

  正午时分,货运员高晓艳拿着测温仪在伟华专用线测着煤温,严防高温煤上车,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紧接着,对抑尘剂黏度及喷洒设备状态进行细致检查。每一个细节她都不放过,因为她知道,抑尘剂的喷洒效果直接关系到煤炭运输的环保问题。

  装车时,她对货物装车、过衡数据、抑尘剂喷洒情况等全程监督盯控。此时,汗水湿透了她的头发,顺着脖子流进衣服里,但她顾不上擦拭,只是专注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

  这时,对讲机传来“6909次榆家梁装车完毕”,接到指令后,货运员高晓艳马不停蹄地来到榆家梁专用线。

  这趟列车装的是C64车,需要对列车进行逐车检查装载加固情况。她从列车的尾部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每到一节车厢,她都要仔细检查是否超偏载、车门捆绑是否良好、残货是否清理干净等。烈日下,她的脸被晒得通红,眼睛被汗水刺痛,但她依然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检查。

  “小门铁丝松动,再次拧紧”“门缝过大,需要使用泡沫胶堵漏……”她一边检查,一边认真地记录着每一处需要处理的问题。检查列车两侧的工作量非常大,而且每一个细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她的脚步在车辆间不停穿梭,手中的工具不时发出清脆的声响。“装一辆重车,保一路平安。把好每一处细节关是我的岗位职责。”高晓艳坚定地说。

检查装载加固情况。

  当站场上的职工与高温抗争,行车室内,车站值班员蔡会昌紧盯着控制台,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协调着列车运行计划。尽管空调全力运转,但高强度的工作仍让他额头沁出细汗。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各岗位的汇报声,他沉着冷静地应对着每一个情况,确保每一列车都能无缝衔接。

  这是黄羊城站日常工作的缩影。在高温酷暑中,他们上下一心,在各自的岗位上挥洒着激情和汗水,全力以赴保障上煤,打好“迎峰度夏”攻坚战,他们不畏艰难,不惧高温,用汗水和智慧保障列车的稳定运行,为公司的安全生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今天装车17列,7.1万吨!”站长孙振兴在交班会上报出数字。这样的成绩,是工友们用汗水换来的—调车组一天爬车两百多次,货运员走了三万步,值班员接了上百个指令。

  暮色降临,当一列列满载“乌金”的列车鸣笛启程。王振国摘下手套,手心的烫痕还泛着红;高晓艳的衣领结了一圈盐霜;行车室里,蔡会昌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对讲机里又传来新的作业指令……

  截至7月17日,年累计装车952万吨,超年计划21.4万吨,在迎峰度夏中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在这场与高温较量的迎峰度夏能源保供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被汗水浸透的工装、晒脱皮的脖颈。但正是这些平凡的坚守,让“保供”二字有了温度—那是40摄氏度高温下依然精准的挂钩动作,是热浪中决不妥协的装载标准,更是包神人“能源保供”的最滚烫注脚。

  汽笛声声,铁龙奔腾。黄羊城站的干部职工们用比气温更高的热情,在钢铁动脉上书写着能源保供的答卷。当又一列“乌金”驶向远方,站场上的身影依然在热浪中挺立—因为这里,永远是保供战线最前沿的“温度”。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