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发电频道

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公司:“疆煤”东旅记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7-07 16:29

宋争 张凯 王小燕 姚煜峰

  夜幕低垂,在人口稠密的中东部城市,万家灯火渐次亮起,勾勒出城市璀璨而温暖的轮廓。煤炭燃烧的热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电能,点亮“灯海”,照亮民生。

  而这蓬勃动力,自遥远的西陲而来—它就是富含具有低灰、低硫、高热值、富油特质的“疆煤”。来,这就跟着记者去新疆,去探寻“疆煤”的源头,看它如何诞生、如何蜕变,从一块质朴的西域原煤,变身优质的动力煤,变身东行的“打工煤”,一起来一趟“疆煤”之旅吧!

  新生·淬炼

  新疆,土地广袤,资源富集,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能源资源勘查开发战略接续区,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目前,新疆查明煤炭资源储量4500亿吨,位居全国第二位,是我国最重要的煤炭接替区和产能增长区。立足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新疆发挥油气、煤炭等资源和产业在全国经济大局中的重要作用,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要求。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的戈壁腹地,广袤无垠的荒漠与裸露的赭红色岩层交织,呈现出苍凉而壮阔的原始地貌。远处,常年风沙雕琢的雅丹地貌错落分布,如天然雕塑群般矗立,与连绵的露天矿坑形成自然与工业的时空对话。巨型采煤设备如钢铁巨兽静卧其间,勾勒出人类征服荒原的硬核画卷。白昼,矿卡车队在褐色土地上划出蜿蜒轨迹;夜幕降临,矿区灯火如星河流转,与戈壁星空辉映成趣。这片广袤无垠的热土,便是国内目前已知最大的整装煤田—准东煤田,沉睡于地下1200米的原煤,正在被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建设者勤奋的脚步唤醒。

红沙泉露天煤矿采煤作业现场。

  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红沙泉露天煤矿采场,是一座面积堪比近一万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巨型露天煤矿,东西长9.4公里、南北宽7.5公里,它的可采煤层达11层,纯煤总厚度达66米,相当于24层楼房的高度。

  如此浩大的工程量,新疆能源的建设者们又是如何做到科学精准的开采呢?就让记者带你深入矿区一探究竟。

  露天煤矿的开采,就像是给大地“脱衣服”。负责勘探的工作人员会通过地质雷达、测绘仪等设备探测矿藏的轮廓,画出原煤“藏宝图”。随后,通过精准的“穿孔爆破”,土层和煤层分离,原煤至此诞生。

  挖机和无人矿卡会将土石废渣运送到专属的“休息区”,而煤层会被再次爆破,将原煤化整为零,开采运输至破碎站,而等待它们的将是煤生的初次“洗礼”—洗煤。

  洗煤,是利用精煤和矸石密度不同的原理,将原煤中的精煤分选、分级,筛分成不同粒度的产品,分别存储在一个个巨型筒仓内,等待传输各装车系统。当然,要想成为一块合格的优质煤炭,整个过程中,原煤要经过至少三次严格的煤质检验,确保热值的达标,才能获得一张专属的“疆煤”保供车票。

  此刻,深埋于西陲边疆的质朴原煤,历经千锤百炼,终于在新疆能源建设者的手中完成蜕变,晋升为高热值的动力“乌金”。因为被赋予了“疆煤”的神圣使命,它们就像即将踏上征程的新兵,整装待发,迫不及待地开启“东行之旅”。

  铁流·护航

  晨曦初露,天山脚下的准东煤田笼罩在薄雾中。一声汽笛撕破戈壁的寂静—通体黝黑的保供专列如同钢铁巨龙缓缓启动。这部重载之躯的每一节敞顶货厢都隆起着黑色山丘,新采的准东煤泛着金属光泽,宛如撒落的黑钻石。列车驶过风蚀城堡般的雅丹群,车头红旗在八级西北风里猎猎作响,煤堆表面细屑被卷起,在空中划出蜿蜒墨痕。

满载煤炭的保供专列驶出准东露天煤矿。

  透过驾驶室玻璃,司机紧盯仪表盘跳动的数字:万吨级重载列车正以83公里时速切割寒流,车载北斗系统将实时煤温、轴温数据传回2000公里外的调度中心。

  尾车乘务员掀开棉帘,瞥见轨道旁逆向驶来的空载回程列车上,维吾尔族司旗手举手致意,车灯明灭间,两道钢铁洪流在欧亚大陆桥腹地完成无声的能源接力。

  当专列掠过哈密风电场的白色叶轮阵列,阳光恰好穿透云层,照亮车厢喷涂的“疆煤保供”字样。驾驶台上,夹着最新调度单的弹簧夹微微震颤—这列“移动能源库”将经河西走廊直抵秦皇岛港,三日后化作华东电网跃动的光与热,这是它东行的使命。

  2021年,在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国家能源战略向西,“疆煤”对于地区供需平衡调节的作用逐渐凸显。“疆煤”突破地域限制,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内地,不仅为中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强化区域能源合作与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助力新疆“三基地一通道”建设,更为全国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满载“疆煤”的保供专列踏上千里东行的那一刻,这场关于能量传递的互动交流就已正式启动,并每天都在进行中。

由红沙泉煤矿驶发的煤炭专列抵达宁夏大坝电站。

  6月2日,记者特意跟随“疆煤”保供专列来到了宁夏青铜峡市的大坝站。经过历时3天、2300多公里的长途奔袭,满载3000余吨的“疆煤”会在这里进行转载运至各个站点,保障宁夏“西电东送”能源基地、宁东现代煤化工基地及民生煤电供应的燃煤之急。

  宁夏电力大坝电厂燃料运行部副主任徐涛说:“我们站的月平均接卸在7列以上,其中‘疆煤’已经占到了一半,对我们公司的电煤保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铁路是疆煤外运的主力军,新疆能源人在持续优化升级自有铁路、装车环线建设的同时,积极“并轨”三条出疆铁路大通道,北至内蒙古包头,中通甘肃兰州,南抵青海格尔木,接续延伸至云、贵、川、渝、藏等铁路沿线用能企业,“疆煤”的“朋友圈”人气满满,靠实力圈粉。

  与此同时,另一支满载“疆煤”的绿能运输军团也在天山脚下集结完毕,即将沿着出疆公路通道,一路向东。

  “疆煤”保供队伍的绿能运输军团是由100辆远程纯氢重卡组成的“疆煤”运输长龙,它们同样从红沙泉煤矿启程,沿着京新高速一路疾驰,跨越2300公里、历时2天,浩浩荡荡驶向此行的终点—内蒙古乌拉特旗李家煤炭发运站。

  据了解,作为“疆煤”出区运力的重要补充,汽车运输同样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以灵活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有效填补了铁路运力不足的空白。为此,新疆能源先后开辟了红沙泉煤矿至金泉站、色连站、李家站等多条公路运输通道,极大地提升了“疆煤”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新疆能源派驻转运点的负责人说:“煤场为‘疆煤’开设了专用的接卸、堆存、掺配场地,确保当日进煤、当日卸车、当日反空,目的就是要为‘疆煤’的转运赢得宝贵的时间。”

准东露天煤矿生产夜景。

  动脉·畅联

  至此,东行的“疆煤”还未到达最终目的地,只是暂在地图上画了个休止符,它们静静迎着日出,等待着再次分别,也等待着迎接更加波澜壮阔的旅程。

  此时,登上万吨重载列车的“疆煤”,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模样,它们是见多识广的远行游子,一路继续顺着包神、神朔、朔黄西煤东运铁路大通道,越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穿过巍峨延绵的太行山,来到金色麦浪翻滚的河北平原,直抵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黄骅港。

  届时,“疆煤”会亲身经历火遍全网的大型“翻车”现场,滚滚西域乌金从翻转的车厢里成吨倾泻而出,装入期待远航的船舱,驶向使命召唤的远方。

  走向未来,新疆能源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煤炭产能融入全国保供大局,以煤为基础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深化煤电协同、煤运协同、煤化协同,为中远期疆煤规模化、常态化利用提前创造条件,使“疆煤”在更大范围、更大体量上参与全国能源供应大循环。

  “疆煤”的下一个目的地又会是哪里,或许是好客山东,或许是水韵江苏,或许是彩云之南,不论驶向何方,它们终归会投身时代熔炉的怀抱,在“煤”好丝路之上,燃尽“煤”生,造福民生。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