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陇上孟河

  • 中电智媒IOS版

  • 中电智媒安卓版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发电频道

“微光”闪耀碧波之上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3-06-07 16:20

张倩 韩苏

  初夏六月,微风不燥、巧云漫游。华润电力浙江公司市场开发部浙江区域发展副总监王祖威,站在温州苍南海岸线上一处高地,向大海深处远眺:只见那一排排高大的风电机矗立在碧波之上,洁白的风叶展翅飞旋。
  两年来,他时常一个人来到这里,将目光投向那处“遥远的牵挂”——华润电力苍南1号海上风电项目,看着它一天天变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成功并网,在行业内树立起海上风电全面平价时代的第一面旗帜!

攻坚克难 打响海上风电项目“第一枪”

  2019年的一天,王祖威坐上开往温州的高铁,他的内心有些焦灼,又有些兴奋。接下来,他将和温州海上风电工作组一起承担一项艰巨而又有意义的任务——“跑”出华润电力首个海上风电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结构加速调整,在华润集团发展战略指引下,华润电力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将清洁能源步伐迈向辽阔大海。
  “我们组建了项目前期工作组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大家都没有国内海上风电开发的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王祖威坦言,他们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摸索着进行。

  白天,工作组驱车跋山涉水实地寻找陆上集控中心和海缆登陆位置;晚上,大家坐在一起研讨工作思路;深夜,各自翻阅书籍、资料,充电补课,力求尽快熟悉弄懂海上风电核准流程;遇到问题,就向设计院、同行请教……不记得走了多少崎岖的路程,看了多少山山水水,打了多少个电话,开了多少次通宵达旦的会,吃了多少盒泡面,做了多少册学习笔记。前期工作组成员愣是凭着一股钻研的劲头和不服输的耐力,将海上风电项目前期所涉及的繁杂知识体系和工作流程“吃了个透”,从海上风电政策,到核准的各项手续和流程,都做到了了然于心。
  相比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更为繁杂。水下工程地质初勘、水文观测、选址测风、编制规划报告、施工组织设计、用海预审、社会稳定分析、电网接入、项目开发申请、招投标、可研报告……可谓“一个项目、三个阶段、十几项报告、上百项材料、上千页纸”,这是对脑力和耐力的双重考验!不仅如此,因为是新手,弯路也没少走。据王祖威回忆,他们前前后后对可研报告修编了十几版,场址调整报告修改了十几版,专项专篇报告审查了几十次。
  2019年12月17日,华润电力苍南1号海上风电项目获得温州市苍南县发改局核准文件。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标志着华润电力海上风电业绩成功实现‘零的突破’。过去2年来,我们走过的路,流过的汗,熬过的夜,都变得格外有意义。”王祖威深有感触地说道。
  不过,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根据规定,海上风电项目除了取得核准外,还须取得多方许可才能开工建设。“我们此前从未接触过涉及这些工作的部门,连找谁对接都不知道。”王祖威说,那段日子,他们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找、找、找”和“等、等、等”。
  为了找到对接人,时任温州海上风电工作组负责人的曹晓东带领王祖威和团队一起在省、市相关部门,一等就是一整天,逮着人就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摸到了门路。但是,找到对接人后,却又获知项目场址或有三分之二的地方与重要设施部门有交集,这意味着项目可能无法开工建设!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打得项目前期团队成员措手不及。公司领导亲自出面协调,并坚决表态:“华润电力深度践行“双碳”目标,总是将长远的社会价值置于短期的经济效益之上,如果项目有任何问题,我们将选择舍弃!”舍弃,意味着前期巨大的资金和精力投入都化为乌有,这将是巨大的损失。华润电力的大局观和真诚态度,深深打动了对方。最终,双方经过充分的沟通,研究制定出了一套合理可行的方案。
  作为首批“拓荒者”,王祖威和项目前期团队成员,风雨兼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成功打响了华润电力海上风电项目开发的“第一枪”。

敢为人先 探索海上风电巨大创新

  乘风破浪,向海图强。随着项目前期工作圆满结束,“苍南1号”项目开发的接力棒,传到了海上风电建设者的手中。
  考验随之而来。自2022年起,国家对海上风电项目财政补贴全面取消,海上风电行业进入平价时代。在此背景下,“苍南1号”成为全国首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其开发、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性考验。
  “海上风电单体投资额相较于陆上风电更大,没有国家补贴,怎样在保证安全、质量及进度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项目投资回报率?”“苍南1号”自筹建开始,项目团队便苦苦思索这个行业性难题。
  “苍南1号”从招标阶段就进入了“降本增效”模式,“建设费用中,风机成本占大头。我们何不从风机上下功夫?”苍南海上风电项目物资采购主任唐为信说,项目部开了一次又一次碰头会,大家各抒己见,展开头脑风暴,只盼能够碰撞出思维火花。

  视野所及,心之所思,行之所至。为了找到降低海上风电建设成本的“最优解”,项目团队几近全体出动,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市场调研行动。
  “9天,跨越4省份,调研10余家单位。”唐为信说,项目部成员日夜兼程,对国内主流风机、海上升压站、施工单位、设计院等单位进行了全方位了解,并从大兆瓦风机、施工船机等多个前沿技术方向进行探索,共形成了7份全面深入的行业调研报告。
  在经过充分调研和对项目总投资情况多达百余次的深入分析测算并结合本场域实际情况后,将采用风电机组混排方案,减少项目建设所需的风机机位数量列为首要目标,最终本项目自初步设计77台风机减少至49台风机。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高桩承台基础形式对海上连续施工窗口期要求很高,约需14天时间,而单桩基础形式施工仅需约12小时即可完成。
  “说干就干!”项目部马上与设计院和风机厂家沟通,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成功将原本29个单桩机位+48台高桩承台的设计方案,调整为采用大小机组混搭、全单桩基础型式。还创新性将风场发电量与桩基优化后的重量计入评标办法,探索出了平价时代海风风机及主体施工的招标方案。使用该招标方案后,风力发电机组(含前期工作组成员塔架)货物及服务标段,中标金额同比下降44.12%;风机基础及风机安装施工工程标段,中标金额同比下降38.05%。由此,项目总投资较同海域其他项目降幅约40%左右。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这是华润电力“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一个缩影。将“创新”写进基因里的华润电力人,在机组选型、风机招标、陆上集控中心设计及智慧运维等方面,均进行了多维度创新。他们不仅创造了属于“苍南1号”的巨大创新,也创造了属于平价时代海上风电行业的巨大创新!

聚光成炬 铸造海上风电“新星”

  恰如硬币的两面,“苍南1号”蕴含着巨大创新价值,也意味着其在建设施工、设备采购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挑战。
  苍南海上风电项目物资采购部部长刘卫星对此深有感触。“苍南1号”在国内首次应用10兆瓦机组,其关键设备,如轴承、齿轮箱等零件大多依赖进口。“受疫情的影响,当时从欧洲飞往国的航班特别少,原本可能一周有一趟航班,到后来甚至一个月才有一个航班,而且货舱极其紧缺。为此,我们派专人蹲点盯守,克服重重困难,提前完成预定、付款、接卸等流程。”
  进口设备要克服重重阻碍,国内设备交接也需攻克层层关卡。让刘卫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采购配件轴承。物资采购部经过仔细地梳理和调研,最终确定国内共有3家厂商可以制造轴承,但供货周期都特别长,长达三四个月。

  “项目时间紧、任务重,绝不能因为关键部件供货不及时,耽误整个项目进度!”为了采购、催货,华润电力主要领导亲自督战指挥,物资采购部团队成员深入供应商、制造商车间,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
  “我们把所需要的部件全部列出来,总共有30多个部件,每一个部件又都需要一段生产和加工周期。为了节约时间,大家分头行动,几乎走遍了设备生产厂家的供应商,跟踪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周期,每天汇报生产进度。”刘卫星说,“大家几乎是住进了供应商的车间里和班组中,我们掌握的数据情况甚至比厂家更加实时、精准。工作细致如斯,令供应商无不赞叹。”
  大国重器,10兆瓦风电机组重达80吨,相应地在运输和组装上,也面临着极大挑战。几十吨重的风电机,运输是个大问题。首批风机齿轮箱运输时,一辆重载运输车不堪重负,在路上维修了四五天,等运到后,车辆因为变速箱损坏而直接报废。
  成功运抵制造厂,如此大吨位的风机起吊也是个大考验。“因制造厂室内行车起吊吨位受限,我们只能想办法创造场地,在室外行车起吊。室外鲜有遮挡的环境,叠加炎炎烈日,迫使大家只能抢在清晨和傍晚时分进行工作。”
  “不能影响工期,千方百计促建设,这是当时大家一致的想法。”刘卫星表示,“现在,看着眼前壮观的工程,一切都是值得的。”
  实际上,还有很多感人的奋斗故事有待发掘。他们中,有人耐着高温,孤身一人驻扎在重庆的设备生产厂家,一待就是半年;有人日日花费4个小时往返在海上和岸边,怕晕船就抱着垃圾桶一路吐;有人因为疫情管控,一天辗转好几个省份绕着跑;有人在海上经历了几次特大台风……面对重重困难,华润电力人没有丝毫退缩,反而越挫越勇,步履铿锵。
  微光点点,聚而成炬。在“以身许国、敢为人先、笃定前行、自强不息”的华润精神的引领下,每一位华润电力人,勇敢、坚毅,奋斗、敢闯,他们聚光成炬,在浙江省苍南县东部海域上,铸造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海上风电“新星”。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