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4-04-22 15:13
王燕 韩薇
巍巍歌乐山,铮铮红岩魂。在重庆市歌乐山山腰处的一处防空洞里,一座220千伏变电站藏匿其间,它就是重庆首座220千伏变电站——凉亭变电站。50年来,这座洞中的变电站将汩汩电流送入重庆电网,照亮山城。
山上山下铭记艰难岁月
汽车从歌乐山的山脚爬坡开到220千伏凉亭变电站门口,弯弯拐拐,仅需两、三分钟。落差300多米的山腰间,在树木葱茏,峰丛峻峭之间,偌大的防空洞里,传来了呲呲的电流声。
220千伏凉亭变电站呈现着典型的防空洞工业风貌,这与它的两段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抗战时期,该山洞为二十四兵工厂自备电厂,为躲避日军轰炸将站址选择在防空洞内。1967年,为保障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重庆军事战备和工业生产的用电需求,按照中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国家水利电力部决定利用歌乐山抗战时期遗留的防空洞内的天然优势,抢建220千伏凉亭变电站,其主变压器、控制室、调相机等都建在防空洞内。
1971年10月,凉亭变电站破土动工。当时,歌乐山山路崎岖难行,没有起重、牵引等大型设备,近百吨重的主变压器要运上山、搬进洞,只有靠人工。
“我们找来滚木、钢轨,一群人在前面拉,一群人在后面推,一寸一寸将主变压器往山上运,再一一步一步挪进防空洞中。”参建者,现已90高龄的赵步奇老人回忆道。
垫枕木、铺钢轨、紧固螺栓……设备运上山来后,工人们用铺好的轨道,将它推入洞,定位在洞里。就这样,如今仅需要几分钟的车程就能抵达的距离,一台12万千伏安的主变,从山下到洞中“走”了一个多月。
在那个物质贫乏、技术条件落后的年代,他们用“笨”办法,将凉亭变电站两台120000千伏安主变、两台6000千乏双水内冷调相机安装在3个大防空洞内,将站用电、蓄电池等设备安装进2个小防空洞里,将主控室建在防空洞的中楼层,将220千伏和110千伏开关场建在防空洞外的狭长地带。
1972年5月15日,凉亭变电站建成投运。它是重庆地区首座220千伏变电站,实现了重庆电网与川西、川南电网的联网。凉亭变电站的建成,供应了当时重庆地区约三分之一的电能,极大地弥补了“三线建设”时期重庆地区电力缺口。
人工推绞盘运送变压器
时代印记见证发展变迁
如今,凉亭变电站已成为全国目前运转时间最长,且仍在运的防空洞变电站。
这座防空洞有5个洞,分上下两层,当时主变压器、控制室、调相机、值班员宿舍等都在防空洞内。
目前,在5号洞内,凉亭变电站的1号主变——一台强迫油循环风冷变压器仍在紧张工作中。主变所在防空洞的墙上,“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这些带有三线建设时期烙印的白底红字标语随处可见,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5号洞内,穿过一条狭长的通道,有各类大小洞互相串联,这是变电站之前员工休息的宿舍。变电站建设初期,交通不便,条件简陋,工人们吃住都在洞里,倒班作业,轮番奋战。
眼前洞内斑驳墙面上,还挂着许多变电站建设时期和投运后的各类工作照,昏黄灯光下摆着老旧写字台、接线图、台灯,一些工作场景被一一还原。
这里还与3号洞主控楼毗邻。曾任凉亭变电站运行班班长、现82岁的王树凡回忆道,“3号洞分为三层,第二层就是监控室,我们几个运行人员就在这里轮流监视,实在太累,就到三层的宿舍里休息一会儿。防空洞里很潮湿,尤其是秋冬季节,盖的被子都是润的。”
“1999年至2000年期间,凉亭变电站无人值班改造。”曾任凉亭变电站技术员姜荣霞娓娓道来。“将主控室、保护室、计量室、蓄电池室、10千伏开关室、380伏配电室、主变压器冷却设备从几个防空洞搬出来,拆除洞内两台调相机和辅助设备及公用系统。”
经过此次一系列改造,控制室、值班员宿舍等已搬迁出防空洞,位于1号洞和5号洞两台主变压器依旧兢兢业业继续服役着,原位于防空洞第二层的调相机也已改造成为电力电容器,220千伏凉亭变电站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
凉亭变电站工作人员在3号洞内的主控室
站内站外输出电力文化遗产价值
“洞内空气浑浊,杂音刺耳,进去巡视的时候都要戴耳塞。”在一部名为《凉亭记忆》的专题片里,曾任国网重庆电力变电运行专责傅鸿初面对镜头讲诉起了在洞内巡视调相机的工作经历。
该片以访谈形式,邀请凉亭变电站建设者、管理者及运行者们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重现了一段艰苦创业的凉亭记忆。
在此之前,宣传画册、影像视频、沙盘模型、情景党课等一系列衍生作品都已陆续出炉,“95后”杜南希供职于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现在是负责凉亭变电站的一名运维副值班员,当她在支部党课学习翻看这些丰富的影音图文档案史料时,不仅感触道:“老一辈电力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作为新时代电力青年,我们也要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担起这万无一失的责任。
2024年1月,全国首个在运的220千伏防空洞变电站工业遗产展示园区全面建成。围绕现有防空洞遗址和相关设备,国网重庆电力本着“修旧如旧、展用结合”原则,再现建站初期的生产、工作、生活场景,通过将红岩精神和电力精神融合展现,打造集电力保障、红色教育和电力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场所,形成国内独有的工业符号。
凉亭变电站站内目前已划分为文化叙事区和文化遗产区两大文化空间,并设置变电站接待导览区、开关场文化展陈区、防空洞科普教育区、3号洞主控楼场景区、4号洞多功能活动区五大主题展陈空间。
“通过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生动的展陈手段,展示凉亭变电站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普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党委党建部副主任王颖凯谈及该项目的未来发展,显得信心十足。他同时透露,国网重庆电力不断与重庆渝中区宣传部、团委,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工业博物馆等开展合作共建,凉亭变电站正不断走进公众视野,展现别具一格的电力文化遗产价值。
届时,凉亭变电站站内将划分为文化叙事区和文化遗产区两大文化空间,并设置变电站接待导览区、开关场文化展陈区、防空洞科普教育区、3号洞主控楼场景区、4号洞多功能活动区五大主题展陈空间。
“通过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生动的展陈手段,展示凉亭变电站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普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国网重庆市区供电公司党委党建部副主任王颖凯谈及该项目的未来发展,显得信心十足。他同时透露,国网重庆电力不断与重庆市委宣传部、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工业博物馆等开展合作共建,凉亭变电站正不断走进公众视野,展现别具一格的电力文化遗产价值。
凉亭变电站鸟瞰图
责任编辑:闫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