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25 11:27
李炜
8月17日晚,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遭遇历史极值强降雨,导致发生特大暴雨山洪灾害并引发泥石流。当晚10点左右,国网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供电公司党支部书记任志强听着窗外的暴雨声,心里不踏实,立刻赶到了县公司指挥中心。“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雨,要提前做好准备。”任志强紧盯着监控大屏上各处供电设施的运行状况,同时不断询问各供电所人员的安全。窗外,兴隆山方向雷声滚滚,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已经打响。
前沿24小时:泥泞深处点星火
灾情就是命令!当晚,任志强带领一支党员队伍,冒雨赶往受灾较为严重的兴隆山脚—峡口村。他们的任务是给现场清淤人员提供应急照明,并初步排查电力设施损毁情况。然而,受到暴雨冲刷,道路泥泞不堪,抢修车在距村口3公里处彻底受阻。
“车进不去,我们走进去!”任志强第一个跳下车,深一脚、浅一脚,毅然踏入近膝的泥流。漆黑的雨夜里,应急手电的光束在暴雨中艰难摇曳。他们肩扛手抬应急照明装备,一步一步把光送到了需要的地方。
8月8日凌晨3时,浑身湿透的任志强终于抵达峡口村口。当第一盏应急灯在现场亮起,村民王大爷紧紧握住任志强的手,声音哽咽:“路都冲毁了……真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来了!”
来不及喘息,他们穿行在暴雨和泥泞中,查看受损的线路和设备。天色微明,雨势稍歇,任志强顾不上片刻休整,立即集结抢修队伍,转战抢修受损严重的111峡口线。清理淤泥、加固被泥石流冲击的电力设备……泥浆漫过鞋子,汗水混着雨水,他们争分夺秒。
8月8日晚10时许,峡口村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光明—“来电了!”村民家中亮起的第一盏灯,是无声的捷报。此时,在抢修现场坚守了二十多个小时的他,才匆匆扒拉下当天的第一口饭。灯火渐次复明,战斗仍在继续。微光下短暂休整后,任志强与同事们又奔赴新的抢修点……
8月9日21时,经过抢修人员两天两夜的连续奋战,榆中县受灾区域全部恢复供电。当最后一处临时照明点亮灾后的夜空,任志强并没有停下脚步。在他心中,全面恢复稳定供电、开展灾后重建,是比应急抢险更艰巨的任务。
重建进行时:扛起光明的“铁肩膀”
8月11日,在榆中县上庄村中庄社搭建的现场指挥部里,任志强正紧锣密鼓地安排下一步工作。“早上7点出门,把几个受灾严重的乡镇和村庄又跑了一圈。”晒得黝黑的任志强,鼻尖上已经脱了几层皮。“我们现阶段的任务是对受灾最严重的马莲滩村等几个村子开展电网恢复建设工作,让那些剩余依赖发电机维持基本用电的场所全面接入稳定可靠的公网用电。”
在现场,任志强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这边刚安排好吊车位置,那边电话又催着要紧急物资。他一边快速在笔记本上梳理工作任务,一边对手机另一头的物资保障人员强调:“马莲滩村草坪社那边大型车辆过不去,需要调派一辆‘小炮车’推运电杆,务必中午前送达!”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
“受到暴雨冲刷,山区的道路泥泞不堪,抢修物资无法运达,给线路设备的修复带来极大困难。”任志强指着手机里的视频说道,有些地方只能靠抢修队员肩扛、绳拉,平时1小时的工作量,在抢修时得花费几倍的时间去完成,“白天是暴晒,晚上又是暴雨。既要确保人员安全,还得加快抢修进度,我们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们冲在最前面,吃住都在山上,始终奋战在抢修一线。”
8月12日晚10时,随着抢修人员顺利完成112马上线10千伏线路架设,受灾最严重的榆中县马莲滩村全面接入稳定可靠的公网用电。
夜幕再次降临兴隆山区,曾被黑暗吞噬的村庄已次第点亮灯火。这来之不易的光明背后,是任志强和无数的电力铁军,在泥泞与废墟中艰难跋涉,用被汗水浸透的肩膀扛起责任,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不仅重新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灯,更点亮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与希望。光明,已然成为这片土地复苏最温暖的底色。
责任编辑:刘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