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08-13 17:14
——筑牢安全基石点亮“津彩”未来
孔德文
津门以南,光映汉沽。8月12日,华电新能天津分公司的施工人员来到汉沽项目建设现场,有条不紊地清理芦苇,确保作业环境安全整洁。波光粼粼的鱼塘之上,一排排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与水面相映成趣。这里是天津华电汉沽48兆瓦“绿色生态复合”光伏发电项目(以下简称“汉沽项目”),作为集新能源发电与生态养殖于一体的创新模式,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安全第一、文明施工”放在首位,而清除塘埂芦苇正是这场安全文明生产治理行动中的关键一环。
清除芦苇,织密安全防护网
“芦苇看似无害,实则是施工现场的‘隐形杀手’。”汉沽项目负责人指着刚刚清理完毕的鱼塘埂介绍道,“夏季的芦苇不仅滋生蛇虫鼠蚁,阻碍消防通道,还可能缠绕施工设备造成机械故障,在汛期更会影响排水畅通。”基于这一认识,该项目组制定了“分区清理、生态兼顾、常态保持”的芦苇治理方案,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汉沽项目施工团队采用人工与机械协同作业的方式:对于靠近光伏板支架的区域,采用手工割除确保设备不受损伤;对于开阔田埂,则使用环保型割草机高效清理。这一举措既消除了火灾隐患,又保证了施工作业的安全,减少了夏季蚊虫的滋生,完美契合了“渔光互补光伏”项目的绿色发展理念。
“以前这片鱼塘周边芦苇丛生,夏天蚊虫肆虐,冬天天干物燥怕着火。现在清理干净了,我们在这看塘也舒服多了!”当地鱼塘主王大哥指着鱼塘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截至目前,汉沽项目首次清理芦苇面积达15000平方,消除通道隐患点22处,为后续即将开展的电气安装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安全基础。
系统治理,构建文明施工新格局
清除塘埂芦苇只是汉沽项目安全文明生产治理的一个缩影。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汉沽项目始终秉持“全方位、无死角”的管理理念,构建起覆盖生态保护、噪声控制、废水处理等多维度的文明施工体系,更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将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在人员管理方面,所有施工人员必须通过“三级安全教育”,考核内容包括水上作业核心风险、安全操作规范、集团公司安全禁令、水上作业应急措施等专项内容。针对高空作业、水上作业等特殊岗位,要求持证上岗,并每周开展专项技能复训,确保操作规范。同时为施工人员统一配备反光背心、五点式安全带、便携救生衣等防护装备,派发藿香正气水等消暑药品。
针对“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水上作业”的特殊性,项目部采用“作业船配备垃圾袋”的方式,对施工废料和生活垃圾实行“随产随清”,确保水面清洁无污染。在噪声管控方面,严格执行“禁止夜间施工”的规定,选用低噪声设备并优化布局,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居民和水生生物的影响。
这些措施的实施,让汉沽项目呈现出一派规范有序的景象:材料堆放整齐划一,安全警示标识清晰醒目,施工人员统一着装并佩戴安全防护用品,作业船只统一管理。正如汉沽项目负责人所说:“我们要让每一块光伏板的安装,都成为文明施工的生动注脚。”
生态协同,彰显绿色发展理念
“渔光互补”光伏项目的核心优势在于实现“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立体生态模式,而安全文明生产治理则是维系这一平衡的关键。在芦苇清理过程中,该项目部特别注重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专门避开鸟类迁徙期和鱼类繁殖期,并在田埂边缘预留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为小型野生动物保留栖息地。
这种生态优先的理念贯穿于施工全过程,通过优化光伏组件间距和高度,既保证了发电效率,又为水下养殖预留了充足空间;施工结束后及时对场地进行回填平整,为植被恢复创造条件。这一系列举措,使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不仅没有破坏原有生态,反而通过科学规划提升了区域生态承载能力。
当地村民李大叔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担心施工会影响鱼虾生长,没想到他们把环境看得比我们还重。”据测算,天津华电汉沽48兆瓦“绿色生态复合”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2万吨,同时带动周边渔户转型增收,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共建共享,凝聚安全治理合力
安全文明生产治理不是单方面的行动,而是需要施工方、当地村民、监管部门等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汉沽项目组创新采用“专人对接、一户一策”的沟通机制,提前与鱼塘主协调清塘时间,邀请村民代表参与安全监督,让当地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和“受益者”。
此外,项目组每月联合当地应急管理、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巡检,重点检查芦苇清理后的防火措施、水上作业安全防护等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限,实行“销号管理”。汛期组织防汛应急演练,模拟强降雨泄洪等场景,极大地提升施工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如今,行走在“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施工现场,看到的是光伏板与鱼塘相映成趣的和谐图景,感受到的是安全有序、文明规范的施工氛围。清除塘埂芦苇的小小举措,折射出的是整个项目对安全的自我约束和对绿色发展的深刻践行。
随着天津华电汉沽48兆瓦“绿色生态复合”光伏发电项目的推进,这片土地上不仅将产出清洁电力和优质水产品,更将孕育出“安全为基、文明为魂、生态为要、共享为本”的“渔光互补”发展新模式。在这里,每一块光伏板都展现着安全与发展并重的央企担当,每一寸清理干净的塘埂都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都映照着中国华电央企责任与科技创新的交融。
华电天津人正以光伏为笔、以生态为墨,在广袤的津沽大地间书写着“双碳”使命的央企答卷,向世界递上一张既有铁肩担责能源安全保障、更有润物无声绿色发展情怀的“闪亮名片”!
责任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