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能源中国客户端 时间:2025-11-13 10:50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能源转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多元竞争主体格局初步形成,市场化交易规模逐年扩大,市场配置资源能力持续提升、作用明显增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如何发挥关键作用?在推进统一电力市场的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和难点?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改革处处长孙健。
中能传媒:在您看来,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战略意义及核心价值是什么?
孙健: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战略部署的关键举措,这不仅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更是立足国家整体安全与发展大局,统筹安全、绿色、经济三大目标,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行动。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从宏观战略层面来看,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国家顶层设计的核心落实。贯彻落实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各项要求,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破除市场壁垒、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在能源领域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对“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深化与延续,是推动能源体制革命的核心抓手,为能源消费、供给、技术等领域的变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市场平台。
二是从核心价值层面来看,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我国能源负荷呈现空间上逆向分布、发用电曲线时间上不匹配的特征,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西电东送战略的落实,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电力资源,有效应对区域性、时段性的电力供应紧张,增强电网跨区互济和风险抵御能力,确保电力可靠供应,将能源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从具体目标层面来看,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推动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一方面能够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为风电、光伏等大规模新能源的消纳提供广阔平台,利用大电网特性平抑新能源波动性,通过市场机制发现绿色电力价值,服务“双碳”目标实现。另一方面能够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打破省间壁垒,引导电力资源从低价区向高价区流动,显著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经济的电力支撑。
中能传媒: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建设目前已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阶段性成果?
孙健:我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我认为其标志性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了“1+N”的统一规则体系,已形成一套相对完整、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级协同的市场基本规则框架,为全国市场的规范、统一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统一市场规则和技术标准为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是市场建设实现关键突破,电力中长期交易在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周、D-2、D-3的更短周期的滚动撮合交易,灵活性不断增强。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目前,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已转入正式运行,7个省级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南方区域市场及其他省级市场也已陆续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预计到今年年底,现货市场将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三是市场主体参与度空前提高,随着燃煤发电全部进入市场、工商业用户全面入市,以及今年初政策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绝大部分发电侧和用电侧主体都将进入市场,市场规模和活跃度大幅提升,市场主体意识逐步增强。
其中,一个尤为突出的成功案例是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之间跨经营区的常态化交易机制在今年取得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大电网经营区内的市场建设相对独立,今年首次在制度上和操作上实现了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两大区域电网之间的电力常态化交易。通过该机制,成功将南方电网区域内,如云南、广西等地富余的电力资源,特别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利用“黔电送粤”“江城直流”等输电通道,远距离输送至电力需求旺盛的华东地区。这一实践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间,有效缓解了华东地区的供电压力,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的大范围优化配置效率,是打破市场壁垒、实现电力资源在全国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的关键示范。
中能传媒:在推进市场统一的过程中,您认为当前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和难点是什么?
孙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仍面临一系列由能源转型和市场化改革深化所带来的深刻挑战。
一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对市场机制设计的挑战,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间歇性特征日益显现,导致电力市场的价格波动加剧。在现货市场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电价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出现地板价甚至负电价的时段增多,随着这一比例提升导致局部电力价格信号减弱,这对未来的市场机制再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传统上占主导的“电能量”价值在市场中的占比下降,而体现系统安全、灵活性的“辅助服务”“容量成本”以及“绿色环境”价值占比显著上升,目前这个趋势在我国西北地区部分省份已经明显体现。这导致终端电价构成发生结构性变化——电能量市场价格可能走低,但辅助服务、容量电费等部分费用上升,各地区、各类经营主体对这个变化的认识和接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仍需要推动。
三是国家战略价值与市场经济价值的有效协同难题,加快协调“西电东送”等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追求经济效率的目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作用,加强政策与市场机制的适配性,才能在市场环境下,继续保障国家能源战略的有效落实。
对于以上挑战,建议一是应深化市场机制设计,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特性,在坚持和完善以现货市场为核心的价格发现机制的同时,必须同步强化配套政策与市场建设;二是系统推进电价改革,实现结构性平稳过渡,同步推进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容量电价等市场机制建设;三是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战略需要与市场效率,如探索跨省跨区输电价格的“两部制”改革,降低边际交易成本,送受端签订多年期协议等,合理疏导体现战略安全价值的这部分成本,为跨区市场交易创造更大空间。
中能传媒:电力市场的一个核心是价格信号。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如何构建更清晰、更灵敏的电价机制?
孙健:构建能够准确反映电力商品真实价值的价格机制,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核心与难点。其关键路径在于推动电价形成机制实现根本性转变,即从过去以政府核定为主的“成本定价”模式,转向由市场发现其多维“价值定价”的新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交易品种仍存在差异性,如电力现货市场通过边际成本发现价格,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通过机会成本发现价格,容量电价机制是统一补偿标准及考核的方式,未来不同的交易品种将以价值导向来予以市场化定价,通过不同的市场来分别定价和结算,从而使电价成本和信号更清晰。
当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等细分市场协同运行时,便能形成一个全面、灵敏的价格体系。对发电侧,电价信号将清晰指示在何时、何地投资何种类型的电源最为经济。对用电侧,分时电价等机制将使用户直接感受到不同时段用电成本的差异,从而主动调整用电习惯,并激发对储能、需求响应等技术的投资需求。对储能侧,储能设施可以通过在电价高峰时段放电、提供辅助服务,以及在容量市场获得收益,其商业模式将变得清晰可行,从而吸引投资。
中能传媒:市场机制将如何激励灵活性资源的发展,以平抑新能源的波动性,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孙健:为应对新能源快速发展带来的波动性挑战,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议能够以多层次、全周期的市场机制来有效激励和调度灵活性资源。
一是从长期来看,要以规划目标为引领,明确调节需求。在电力市场环境下,规划项目的落地很多不再是刚性执行,但我国能源电力规划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电力市场的关系将更加紧密。通过规划新能源发展目标,配套的输配电、储能、抽水蓄能等调节资源的发展规模和方向,能够为市场建设和经营主体提供清晰的政策预期和投资信号,这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
二是从中期来看,应以市场机制保障投资回报,引导合理布局。规划目标最终需要通过各类主体的自主投资来实现,必须建立能够保障灵活性资源获得稳定预期收益的市场机制,有序引导企业投资,努力实现规划目标,如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火电的容量成本回收机制等。
三是从短期来看,需以现货与辅助服务市场优化运行,激发调节潜力。在日内的实际运行中,需要通过更灵敏的市场信号来激发和调度存量灵活性资源,积极参与电力系统调节。
中能传媒:对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发展路径,有何具体建议?
孙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中电联开展了统一电力市场规划研究,在研究中提出了“路线图”“时间表”的建议,建议发展路径分三个阶段稳步推进:在初步建成阶段(2024年至2025年),奠定统一市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规则;在基本建成阶段(2026年至2029年),实现市场机制的有效协同和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在完善提升阶段(2030年至2035年),建成成熟高效、充分体现电力商品多维度价值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最终目标是实现电力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为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关于电力市场建设提出三点建议和思考:一是创新机制设计,厘清并衔接安全责任与市场边界,明确在深化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各省的经济保供责任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实现;二是强化规划与市场的协同,让价格信号引导投资布局,未来的电力发展规划应更加充分地考虑和吸纳市场价格信号,不仅要以满足用电需求为目标,同时以经济性为导向,将不同节点、不同地区的长期价格趋势作为判断投资合理性的重要参考,从源头上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效率;三是完善市场衔接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电价结构向市场化过渡,重点关注“中长期与现货价格收敛”与“省内与省间价格收敛”两个趋势,并完善相应的衔接机制。(王睿佳)
责任编辑:江蓬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