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 能源中国IOS版

  • 能源中国安卓版

  • 陇上孟河

X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能观察

中能观察 | 亏损收窄现曙光

来源:中国能源新闻网 时间:2025-11-11 15:15

——从2025年三季度财报看光伏企业高质量发展逻辑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邱燕超

  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光伏行业在第三季度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压力测试”。

  中能传媒记者梳理多家光伏上市公司第三季度报告发现,有的企业在亏损泥潭中艰难减亏,有的企业却凭借技术领先与全球视野逆势上扬,净利润创下历史新高。这场分化预示着,光伏行业正告别“躺赢”时代,一场围绕技术创新、储能协同与出海战略的深度竞赛,已悄然定下了未来格局的基调。

  技术路线成盈利划分关键变量

  记者发现三季度光伏企业的成绩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反差。一边是“光储一哥”阳光电源的“逆周期增长”。其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高达118.81亿元,同比大增56.34%,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41.47亿元,创下上市以来峰值。另一边,则是多数组件龙头尚未完全摆脱亏损的阴影。隆基绿能、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虽在持续减亏,但整体盈利仍承压。其中,天合光能前三季度净亏损42.01亿元,是头部企业中亏损额最高的。

  为何在相同的行业周期下,企业命运如此迥异?答案直指技术路线的战略选择。

  N型TOPCon技术,无疑是本报告期最耀眼的“业绩引擎”。率先实现TOPCon大规模量产的晶科能源,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279.14%。财报显示该公司将增长归因于“N型组件出货成绩亮眼,且相较P型具备更稳定的溢价”。同样,专注N型电池的钧达股份,其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近400%,持续享受N型技术红利。

  相比之下,未能及时跟上N型迭代节奏或仍处于技术转型期的企业,则显得增长乏力。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对比此次各企业财报可以发现,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企业正享受TOPCon扩产带来的红利;而部分企业收缩扩产节奏,转投转化效率更高的BC电池,效果还未充分显现。”

  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分化,不仅体现在终端组件,也已传导至上游。硅料龙头大全新能源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66.09%,但其在N型硅料上的布局成了黯淡财报中的一抹亮色。大全新能源负责人告诉记者,三季度N型硅料销售占比实现了倍数级增长。目前,N型硅料与P型料价差已拉大至每吨1.3万元,N型硅料的生产能力,正取代规模,成为硅料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出海寻溢价,储能拓赛道

  面对国内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与持续下行的价格,光伏企业如何突围?财报数据揭示了两大清晰的路径:一是向海外要高溢价,二是向储能要新增长。

  出海,已从光伏企业发展的“可选项”变为“必选项”。三季度财报显示,光伏企业的出海战略正呈现出更深度的结构性变化。

  其中,阳光电源的业绩堪称典范。“海外占比提升,这也是储能毛利率保持稳定的主要原因。”其管理层在业绩会上透露,阳光电源储能发货的海外占比从去年同期的63%猛增至83%。这一转变不仅规避了国内价格战的直接冲击,更接住了海外市场的增长“接力棒”。

  此外,欧洲、中东、亚太等新兴市场的储能需求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天合光能也在储能领域持续发力,其子公司近期与欧洲客户签订了超过1吉瓦时的储能产品销售合同。据悉,该公司2025年储能出货目标超过8吉瓦时,海外市场占比约六成。这清晰地表明,海外市场的高溢价能力,正成为平衡企业毛利率的关键砝码。

  然而,出海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美国市场的高溢价伴随高不确定性。部分企业也因国际关税提升等问题导致提前发货,“透支”了部分未来出货预期。

  另一方面,储能业务已从“配套角色”跃升为第二增长极。记者梳理财报发现,阳光电源前三季度储能发货同比增长70%,与全球储能装机增速基本保持一致。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正将目光投向更具潜力的细分赛道。阳光电源透露,已建立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事业部,瞄准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翻倍带来的配储机遇,预计2026年实现小规模交付。这意味着,光伏企业的竞争边界正在拓宽,从标准化的光储产品,延伸至定制化、高议价空间的系统解决方案。

  从“规模竞争”走向“价值竞争”

  在战略转向与技术突围的同时,稳健的财务基础和差异化的产品能力,构成了企业穿越周期、迈向未来的双重保障。

  健康的现金流和充足的现金储备,是企业在行业寒冬中生存的底气。隆基绿能在财报中强调,其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实现由负转正,结合超过513亿元的货币资金储备,公司展现了强大的财务韧性。阳光电源的经营性现金流也大幅改善,同比增长超十倍,为后续的产能扩张与研发投入提供了坚实支撑。

  国盛证券能源分析师表示,在经济周期底部,企业比拼的不仅是增长速度,更是持续生存能力。而最终决定企业能走多远的,仍是其构建差异化价值的能力。

  行业竞争正逐步从同质化价格战,转向基于技术路线的差异化竞争。隆基绿能着力构建的BC技术产品体系便是一例。“BC产品在欧洲市场具有明显的溢价优势。”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透露,其HPBC二代组件转换效率高达24.8%,良率稳定在97%以上。

  多家光伏企业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未来光伏企业销售的已不仅是一块组件,而是一套包含更高效率、更优性能与更可靠服务的高价值解决方案。这一观点在三季度财报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押注TOPCon还是BC,那个依靠产能扩张和价格竞争就能通吃的时代已经结束。

  未来的光伏赛道,将属于那些能够以技术立身、以全球化布局分散风险、以“光储协同”拓宽赛道,并以稳健财务应对不确定性的企业。盈利的分化,只是这场深刻变革的开端,真正的格局重塑,正在路上。

  责任编辑:江蓬新